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
1.设置悬念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竞争性情境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教学中,经常恰当的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尽可能的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当中来,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上《统计》时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最后看哪组的红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其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比赛贯穿整节课,每名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组赢得更多的红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获得胜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出来,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愉快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不极大地取得成功呢!
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使人开阔眼界,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创造性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当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创新,与老师密切合作,积极互动,与同学共同交流,互通有无,把学习数学当作生活的乐趣,把学习任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而自觉地去探索新知,主动地去钻研数学,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克服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还不谙时事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对他们有着不可代替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必须与学生交朋友,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教师要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遇上,教师要在教学中加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教师就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教师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基础性、工具性二者兼有的人文科学,在小学阶段看起来是那么地简单易学,而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愈到后面,就愈高深莫测,危不可攀,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成了数学皇冠上的珍珠,闪闪发光!因此,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从小学开始,教育学生看清形势,认准方向,爱数学,学数学,从小痴迷地研究数学,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称号。
参考文献:
员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2.4(发布时间:2012-02-24)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
1.设置悬念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竞争性情境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教学中,经常恰当的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尽可能的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当中来,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上《统计》时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最后看哪组的红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其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比赛贯穿整节课,每名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组赢得更多的红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获得胜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出来,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愉快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不极大地取得成功呢!
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使人开阔眼界,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创造性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当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创新,与老师密切合作,积极互动,与同学共同交流,互通有无,把学习数学当作生活的乐趣,把学习任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而自觉地去探索新知,主动地去钻研数学,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克服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还不谙时事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对他们有着不可代替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必须与学生交朋友,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教师要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遇上,教师要在教学中加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教师就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教师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基础性、工具性二者兼有的人文科学,在小学阶段看起来是那么地简单易学,而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愈到后面,就愈高深莫测,危不可攀,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成了数学皇冠上的珍珠,闪闪发光!因此,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从小学开始,教育学生看清形势,认准方向,爱数学,学数学,从小痴迷地研究数学,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称号。
参考文献:
员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2.4(发布时间:2012-02-24)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