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一起去看》。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颇耐人寻味——儿子16岁那年,父亲搞到两张球票,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儿子听了老大不乐意,晃晃肩膀出门去了。父亲无奈,便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富余的那张票退了。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中场休息时他竟发现儿子也来了!儿子正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嘻哈说笑。气急败坏的父亲一怒之下没等散场就回家了。后来,儿子上大学了,某天母亲重提旧事,儿子说:“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却把我当成了附属品,随随便便把我带来带去。”再后来,儿子工作了,父亲坐上了轮椅。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父亲听了老大不乐意,不等儿子下班开车来接就独自驾着轮椅直奔赛场了。儿子赶到家,自然扑了个空。母亲对他说:“你爸说他不要人带去,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在赛场,儿子找到了父亲。中场休息时,儿子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微笑点头……
当父亲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的时候,他话中没有歹意;当儿子对父亲说“带你去看球”的时候,他话中也没有歹意。但是,一个“带”字,却听得人心中生出万般不快。父亲与儿子都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忽略了使用“一起去看”这样的词语;而彼时彼刻处于相对劣势的人都敏锐地嗅出了这“忽略”中散发出的不平等气息,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用自身的悖谬行为进行了软抵抗。好在这一对父子在分别犯了同样的错误之后,终于自觉摒弃了那句不招人待见的“带你去看”,也终于懂得了“一起去看”的无比珍贵。
除了在屋檐之下,我们还在哪些时刻粗暴而流畅地说着“带你去看”之类的话却浑然不觉呢?
占有优势话语权的人,往往容易犯“居高临下病”。
课堂上,太多老师迷恋说“老师讲给你听”、“老师做给你看”。站在讲台上发布正确答案,让一些老师上了瘾——以一个万能人的姿态矗立学生面前供其瞻仰膜拜,恰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似乎压根儿就不会说“我们一起……”这样的话。
在一个笔会上,我遇到一位大家。我一直称他“×老师”,散会那天却听到有人喊他“×部长”。“原来您有这么高的官职啊!名片上怎么不写呢?”我笑着问他。他淡然一笑:“怕大家对我产生‘职务歧视’。”
人们会“歧视”某些高职务的人吗?也许吧。
总有些人执拗地热爱着与人垂直对话的感觉,高高在上,打着官腔,说着连自己都不信的“真理”。这样的人,懂得“一起去看”的珍贵吗?
占有优势话语权的人,你是否属于“居高临下病”的易感人群呢?那躲在你身体某个角落里的优越感,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用一个刺耳的句子说出你致命的倨傲呢?“一起去看”这四个字的珍贵,你是否真的懂得?
当父亲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的时候,他话中没有歹意;当儿子对父亲说“带你去看球”的时候,他话中也没有歹意。但是,一个“带”字,却听得人心中生出万般不快。父亲与儿子都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忽略了使用“一起去看”这样的词语;而彼时彼刻处于相对劣势的人都敏锐地嗅出了这“忽略”中散发出的不平等气息,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用自身的悖谬行为进行了软抵抗。好在这一对父子在分别犯了同样的错误之后,终于自觉摒弃了那句不招人待见的“带你去看”,也终于懂得了“一起去看”的无比珍贵。
除了在屋檐之下,我们还在哪些时刻粗暴而流畅地说着“带你去看”之类的话却浑然不觉呢?
占有优势话语权的人,往往容易犯“居高临下病”。
课堂上,太多老师迷恋说“老师讲给你听”、“老师做给你看”。站在讲台上发布正确答案,让一些老师上了瘾——以一个万能人的姿态矗立学生面前供其瞻仰膜拜,恰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似乎压根儿就不会说“我们一起……”这样的话。
在一个笔会上,我遇到一位大家。我一直称他“×老师”,散会那天却听到有人喊他“×部长”。“原来您有这么高的官职啊!名片上怎么不写呢?”我笑着问他。他淡然一笑:“怕大家对我产生‘职务歧视’。”
人们会“歧视”某些高职务的人吗?也许吧。
总有些人执拗地热爱着与人垂直对话的感觉,高高在上,打着官腔,说着连自己都不信的“真理”。这样的人,懂得“一起去看”的珍贵吗?
占有优势话语权的人,你是否属于“居高临下病”的易感人群呢?那躲在你身体某个角落里的优越感,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用一个刺耳的句子说出你致命的倨傲呢?“一起去看”这四个字的珍贵,你是否真的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