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知识的增加、教法的不同、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方法的不奏效,使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减退,成绩也有所下降。而对于新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正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搞好衔接教学的工作,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和学习环境的原因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心理上说,初一年龄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学习环境上说,初一学生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的原因
首先,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因此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点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使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其次,小学的课堂教学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但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很少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而且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对于习惯了小学教学方式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听不懂,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学习方法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多数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小学生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以单一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到了初中,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要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初一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二、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亦师亦友,减轻新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
初一新生的心是细致的,他们感情丰富,容易表露,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的阶段,教师不能一味地命令要求,规定只能干什么,不准做什么,这样只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为对这科教师的喜恶而失去对该科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热爱学生,亦师亦友,在学生彷徨迷失时指引方向,在学生失意时倾听他的心声,在学生犯错时严厉批评,监督改正,在学生成功时分享快乐……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一起学习生活。
(二)找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巧妙铺设过渡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从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从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点是负数的认识,后者的衔接点是用字母表示数。学习负数时,学生熟悉的运算符号“+”、“-”变成了写在数字前面表示相反意义的性质符号。教学时,紧扣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介绍各种“相反意义的量”,为负数铺设实际意义的背景。用字母表示数是从特殊的、具体的数过渡到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教学时,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是对规律的一种推理方式。
2.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小学强调的是直观辨认,通过操作来确定;到了中学,不仅要去确认它,更重要的是要去用几何语言去描述它,去论证它。在教学时,要狠抓几何语言训练,充分利用小学已有的几何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量一量,试一试,做一做的过程,获得对几何知识的直观感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
3.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由知识向思想的过渡。小学学习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到了中学,知道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了解描述数据的几种方式:直方图、扇形图、折线图,掌握分析数据的几个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1.重视预习,学会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初一学生大多数是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也是流于形式,把课本看一遍,根本看不出什么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的指导:①布置预习提纲,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梳理每节课的知识要点;②预习自测题,布置几道模仿性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预习的成功感;③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要反复研读,对不理解的内容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④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预习时自己的看法,不论正确与否,有自己见解的就给予大大表扬。实践证明,学会自学,学会提问,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会听课,勤于思考
专心听讲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上课要求,学生虽专心但能真正“听懂”吗?有不少初一新生,数学成绩退步的真正原因是不会听课。一节课下来,认认真真地,但问及学了什么,含含糊糊的。所以,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①会听学习要求,②会听重点难点,③会听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④会听课后小结。
3.总结归纳,学会复习
很多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科科我都会复习,唯有数学,除了看看公式概念,不知道还要复习什么,不知道怎样复习。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数学和养成复习数学的好习惯。其实,数学复习,重在平时,把每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及时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每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整理错题集,把平时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错题或不会的题目整理好,便于提醒;收集解题方法,把课本、课外书籍上的解例题好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开展实践与研究。以上从心理与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旨在从初一新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地完善衔接教学,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和学习环境的原因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心理上说,初一年龄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学习环境上说,初一学生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的原因
首先,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因此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点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使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其次,小学的课堂教学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但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很少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而且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对于习惯了小学教学方式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听不懂,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学习方法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多数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小学生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以单一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到了初中,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要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初一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二、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亦师亦友,减轻新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
初一新生的心是细致的,他们感情丰富,容易表露,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的阶段,教师不能一味地命令要求,规定只能干什么,不准做什么,这样只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为对这科教师的喜恶而失去对该科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热爱学生,亦师亦友,在学生彷徨迷失时指引方向,在学生失意时倾听他的心声,在学生犯错时严厉批评,监督改正,在学生成功时分享快乐……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一起学习生活。
(二)找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巧妙铺设过渡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从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从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点是负数的认识,后者的衔接点是用字母表示数。学习负数时,学生熟悉的运算符号“+”、“-”变成了写在数字前面表示相反意义的性质符号。教学时,紧扣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介绍各种“相反意义的量”,为负数铺设实际意义的背景。用字母表示数是从特殊的、具体的数过渡到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教学时,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是对规律的一种推理方式。
2.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小学强调的是直观辨认,通过操作来确定;到了中学,不仅要去确认它,更重要的是要去用几何语言去描述它,去论证它。在教学时,要狠抓几何语言训练,充分利用小学已有的几何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量一量,试一试,做一做的过程,获得对几何知识的直观感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
3.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由知识向思想的过渡。小学学习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到了中学,知道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了解描述数据的几种方式:直方图、扇形图、折线图,掌握分析数据的几个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1.重视预习,学会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初一学生大多数是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也是流于形式,把课本看一遍,根本看不出什么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的指导:①布置预习提纲,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梳理每节课的知识要点;②预习自测题,布置几道模仿性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预习的成功感;③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要反复研读,对不理解的内容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④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预习时自己的看法,不论正确与否,有自己见解的就给予大大表扬。实践证明,学会自学,学会提问,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会听课,勤于思考
专心听讲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上课要求,学生虽专心但能真正“听懂”吗?有不少初一新生,数学成绩退步的真正原因是不会听课。一节课下来,认认真真地,但问及学了什么,含含糊糊的。所以,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①会听学习要求,②会听重点难点,③会听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④会听课后小结。
3.总结归纳,学会复习
很多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科科我都会复习,唯有数学,除了看看公式概念,不知道还要复习什么,不知道怎样复习。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数学和养成复习数学的好习惯。其实,数学复习,重在平时,把每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及时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每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整理错题集,把平时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错题或不会的题目整理好,便于提醒;收集解题方法,把课本、课外书籍上的解例题好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开展实践与研究。以上从心理与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旨在从初一新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地完善衔接教学,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