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拜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感慨很多。作为一线教育家,作为教师队伍中的芸芸众生之一,雷夫不落俗套,用奇特的实际行动在每位孩子心中播写着“大爱”“大仁”“大智”。走进孩子内心的雷夫,不仅仅是个教师,更是个歌者……是一位孩子灵魂深处歌唱着“真、善、美、仁、义、智”的歌者。雷夫老师的教育常常让我灵光闪现,受益颇多。学生经常给我惊喜,给我感动,也给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虽然这奇迹比起雷夫教室里的奇迹,相对来讲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惊喜一:转变观念,道德发展进步大。以往教师更看重的是班上学生的成绩,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经常对学生是“威逼利诱”(相信很多班主任的做法跟我一样),处理不完成作业、打架、迟到等现象方法较为单一,除了自己批评训斥外还得叫家长来一起“教训”。考到多少分,就奖励多少恩惠,结果成绩是提高了,教师也满意了。可我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他们没了学习的目的,如果这支指挥棒不在,学生们就茫然失措,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取悦于教师、家长,抑或是为了自己不被挨骂挨罚。在接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前的几年里,我其实也一再反思自己的做法,如果知识是以灌输、强迫的形式传授的,那这种知识在学生大脑内存续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学生以自觉自愿的方式学习的知识才能长久。这一点我非常清楚,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处理。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这团纠结了若干年的麻绳终于被我找到了解开的方法。于是,我在班上大胆尝试着、实践着。首先,我从转变观念入手,摒弃了成绩第一的思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我要学习,我要遵守纪律,我要讲诚信,我要进步,我要超越,我要感谢老师、感谢家长,我要将心比心……”这些主题,并以此来开展,且使这些思想渗透在班会课、品德课和语文课上,因此,无论是哪个同学做了什么不对的事,班上的其他同学都会提醒他。道德发展因人而异,各有发展。我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其特定的目标让他们去努力。
惊喜二:想着学生,学生更想你。学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把雷夫老师的很多做法用在了教学上,事实证明,有很多方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比如说“假设答案”这个游戏就可以在写生字时用上,写某某字时,猜想可能A答案会把字写成什么样,B答案会把字写成什么样,通过全体同学筛选,把生字写在本子上时,错误率会明显降低。再比如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好书品读,讲故事给他们听,创设情境剧,学生整节课都能很认真听讲。有一次,上午没课,下午我刚进校门,有几个同学就在校门口等着我,其中有一个更大胆的学生就说:“老师,您去哪了,我都想死您了。”那个时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被69个学生想着。(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小学)
惊喜一:转变观念,道德发展进步大。以往教师更看重的是班上学生的成绩,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经常对学生是“威逼利诱”(相信很多班主任的做法跟我一样),处理不完成作业、打架、迟到等现象方法较为单一,除了自己批评训斥外还得叫家长来一起“教训”。考到多少分,就奖励多少恩惠,结果成绩是提高了,教师也满意了。可我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他们没了学习的目的,如果这支指挥棒不在,学生们就茫然失措,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取悦于教师、家长,抑或是为了自己不被挨骂挨罚。在接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前的几年里,我其实也一再反思自己的做法,如果知识是以灌输、强迫的形式传授的,那这种知识在学生大脑内存续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学生以自觉自愿的方式学习的知识才能长久。这一点我非常清楚,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处理。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这团纠结了若干年的麻绳终于被我找到了解开的方法。于是,我在班上大胆尝试着、实践着。首先,我从转变观念入手,摒弃了成绩第一的思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我要学习,我要遵守纪律,我要讲诚信,我要进步,我要超越,我要感谢老师、感谢家长,我要将心比心……”这些主题,并以此来开展,且使这些思想渗透在班会课、品德课和语文课上,因此,无论是哪个同学做了什么不对的事,班上的其他同学都会提醒他。道德发展因人而异,各有发展。我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其特定的目标让他们去努力。
惊喜二:想着学生,学生更想你。学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把雷夫老师的很多做法用在了教学上,事实证明,有很多方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比如说“假设答案”这个游戏就可以在写生字时用上,写某某字时,猜想可能A答案会把字写成什么样,B答案会把字写成什么样,通过全体同学筛选,把生字写在本子上时,错误率会明显降低。再比如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好书品读,讲故事给他们听,创设情境剧,学生整节课都能很认真听讲。有一次,上午没课,下午我刚进校门,有几个同学就在校门口等着我,其中有一个更大胆的学生就说:“老师,您去哪了,我都想死您了。”那个时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被69个学生想着。(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