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其总的趋势是:2、3代螟交替发生,混合为害,二者主害代别增加,主害代发生时期拉长,全年为害时期延长,为害面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其总的趋势是:2、3代螟交替发生,混合为害,二者主害代别增加,主害代发生时期拉长,全年为害时期延长,为害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冬季油菜面积扩大,有效虫源田增加;二是气候变暖;三是杂交稻及优质稻面积增加;四是抛秧技术的推广;五是杀螟药剂单一,防效不理想.主要治理对策:捡拾稻桩,灌水灭蛹,压缩混栽面积,科学用药,加快治螟药剂品种的研究推广步伐.
其他文献
1998年荆门市有水稻18万hm2,其中早稻1.6万hm2,晚稻2万hm2、中稻14.1万hm2。早晚稻主要分布于沙洋、京山。1998年三化螟在我市中等偏重发生,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11998年我市三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时间偏早7月初即见2代三
根据国内文献报道,介绍了我国草坪害虫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我国草坪上发生的害虫主要有10多种,多种上害虫可对草坪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如斜纹夜蛾、粘虫、蛴螬等。在防治上
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属鞘翅目吉丁虫科,近几年在我地柑桔上严重发生,2000年仅宜昌县小溪塔镇发生528.5hm2,毁园29.3hm2,成为柑桔生产的重要虫害.我们通
棉田恶性杂草的防除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60年代前主要靠人工、机械除草。70年代初引进了氟乐灵等化学除草剂,改变了棉田杂草防除以人工为主的局面。随着棉花耕作制度的
1998年,我市稻飞虱为大发生,全市发生面积3.3万hm2次,比大发生的1991年少0.1万hm2,防治面积4.6万hm2次,比1991年高1.2万hm2次,防治后挽回损失4212万kg,比1991年高885万kg,实际损失1040万kg,比1991...
本文通过1961~1993年荆州地区小麦条锈病和西安、郧阳、荆州等地气候历史资料的相关统计分析,提示了影响小麦条锈病病源期、迁入期、成灾期的气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