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人定晚年时期对传统中国画的回归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人定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以革新者的姿态出现,提倡折衷东西,革故创新,反对墨守古法,倡导以写实、中西融合法来改良中国画,强调中国画的内容“要取材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以主攻人物画为主,其绘画作品与传统的中国画有着不同的新貌。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方人定的绘画艺术面貌发生了改变,山水花鸟画占据该时期绘画作品的大部分,绘画作品的用笔用墨越来越靠近传统文人画,其艺术思想与绘画实践均体现出对传统国画的回归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以方人定五十年代后期其对传统中国画的回归这一转变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方人定;晚期;新国画;传统国画;回归
  方人定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中很突出的一位,他不仅是一位专业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理论家,能写能画。1923年入春睡画院,投师高剑父,主要研习山水花鸟,颇有建树。于1929年—1935年期间二次东渡日本留学,作品明显融入日本画和西洋画的特点,绘画题材由花鸟画转向以人物画为主攻方向的创作。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直至六十年代,画风上,其早期作品所融入的日本画和西洋画元素逐渐消失,而传统国画的用笔用墨却越来越明显,原来所反对的“书画同源”到了晚年时期的绘画作品却出现题词写诗,并占据画面的一大部分空间,一派传统文人画风跃然于画面。种种迹象表明,方人定在向传统国画靠拢,包括其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都在往传统一脉回归。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早年以前卫的姿态出现、提倡变革国画的骁将一步一步向传统国画靠拢的?这些问题无不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 方人定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向传统中国画回归的过程
  1.日本留学时期(1929—1935)
  方人定1929年日本求学开始直至1935归国,此阶段所秉承的折衷东西、革故创新的艺术思想与其师高剑父一脉相承,但在题材的选择和画作的风格上转变了,由原来的山水花鸟翎毛走兽转为以人物为主,作品紧贴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的关注与关怀,富有时代气息,画面色彩新颖,装饰味浓,显现出浓郁的日本画风格。在绘画手法上,保留了在春睡画院时期的部分表现手法,例如撞色撞粉,而更多则是融入了日本画和西洋画的艺术表现技巧和理念,此时期的作品基本都是人物画,作品也基本都是穷款,仅有“人定”二字和印章,最多加上写画的时间,这与晚期在其画作中大量题词写诗形成对比。这段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踏雪》《闲日》《画家与模特》《归猎》《到田间去》《雪夜逃难》《风雨途中》、《池畔》《悲秋》《多少蓬莱旧事》《乞丐》等。
  2. 战争时期(1936—1949)
  1936年—1949年是抗日战争爆发、国内革命战争的时段,受战乱的影响,方人定于1938年冬启程赴美,直至1941年归国。方人定在美国期间游览名胜,参观展览、举办画展,仍保持创作激情,画了不少画作,包括《墨西哥女郎》《纽约荡妇》《酒徒》《凝视》《雕塑家》《希腊神话》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带有浓浓的异国情调,而题材上秉承他原来的艺术理念,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作在表现手法上与日本留学时期的作品有所不同,他自己也说“少为一变”。
  方人定在旅美期间直至归来后隐居乡间,最大的变化是吸收了一些水彩的技法,矿物颜色少用了,先前在日本习得的工致细腻的渲染手法逐渐淡化,用线用色更自由轻松,画面上的写意线逐渐明显,用笔用线更加简洁明快,洒脱自如,强调了线条的笔墨趣味,讲究运笔的轻重缓急,有传统文人画的笔意,而整体上也更靠近传统中国的写意画。这个时期的作品《二祖求道》《奇书》《穷人之餐》等均有此体现。
  3. 新中国时期(1950—1966)
  (1)现实主义题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美术界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要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方人定的绘画作品《画家》《整理笔记》《学习文选》《花市灯如昼》,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色。从表现手法上看,均运用流畅浑厚的线条和干净利落的笔墨来表现,把中国画所讲究的虚实运用到画面中的花鸟和环境的描绘中,题材上仍以人物画为主调,作品注重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的精神面貌。
  (2)古装人物画
  方人定于1948就已开始动笔绘制古装人物画《琵琶行》组画,后又因各种原因而搁置,直至1956年完成。方人定所绘《琵琶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均取材于古装,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在《我写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五育并举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社会不良风气等对学生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有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通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
【摘要】本文旨在从对典型数学思想方法的叙述入手,分析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经典例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揭示小学奥数背后真正的教育及教学意义,明白奥数真正的存在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其进行数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学思想及其方法解决生活实际。进一步正确地开展奥数培训及竞赛,而不是为了分数而“奥数”,也不要为了“反对”而“禁奥”。  【关键词】小学
【摘要】日常生活、社会生活都能够作为语文的来源,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也能够服务于生活。学生进入小学后,开始接触语文课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没有积累丰富化的生活经历。这就使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寻找语文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之前的结合点,并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本文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近几年,大学生的德育问题频发,究其原因是不重视私德教育而导致公德意识也缺失。因此,不少高校专家呼吁要把私德教育放在与公德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私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强调,要把中小学生私德的培养或养成循序渐进地推广到公德。  一、私德的内涵解读  私德和公德一样,都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我国私德建设历史悠久,但是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先秦儒家认为“利己、利亲”是私德的内涵;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焦点。而改革的各项措施中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在课堂上了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碰撞外,更常见的是团队的合作学习。因此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举办了2018(秋)“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在9月底接到通知后,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情境教学、教师的角色、教学结课艺术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引领学生快乐走进课堂,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有效教学;情境教学;教师角色;结课艺术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为力量练习内容及计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法实施教学计划。有计划、合理的力量训练安排会使力量素质稳步提升,也会使其他身体素质,如,速度、弹跳、耐力、柔韧、灵敏等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力量素质练习不是唯一,任何一项运动项目成绩的提升需要多项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此文抛砖引玉,如何合理分配、合理安排,是需要根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制定,这也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摘要】原电池相关内容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历年高考中的热点内容。本文以《原电池》为研究内容,以任教的高二年级2个理科班(共105人)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主义思想下的教学策略之一——探究学习为教学策略,发现学生有关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相异构想。在此基础上,進行归因分析,实施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概念。最后,通过相异转变率统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成效,得出转变学生相异构
【摘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阅读量大,吸收、借鉴得多可以增强语感,陶冶情操,提高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特别是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克不容缓,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中心
【摘要】家长学校建设要求由来已久,但真正的落实一直不理想,效果更是流于表面,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提升家长学校的效能,体现其教育价值?笔者尝试从学校层面做出路径剖析。  【关键词】家长学校;建设路径;教育价值  一、精准定位、科学设计,不做无谓动作  家长学校建设上,学校最怕是劳而无功,教师最担心的是加重负担,家长最烦的是浪费时间。所以,做顶层设计是必须把这项工作定位在为学校、为教师在发展中减负,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