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中新课程自2004年在广东等省、区率先实施以来,已近三个年头了。从实施的总体情况来看,只能说是一般,尤其是有部分学校动作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三点。一是方案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限于目前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容易办到;二是有高考这根指挥棒限制,学校放不开手脚;三是许多学校未能找到一条正确的执行路线和相关策略,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主见。
笔者认为,前两点原因是客观存在,也可以视作困难吧。其中对第一点原因,要正确理解。方案的理想化说明它代表的是发展方向,并没有要求你一步到位,可以逐步朝这个方向努力,直到将来完全实现。对第二点原因,既要承认现实,又要动态地看,即高考的内容及方法也在逐步地改善,总体上说,是向新课程靠拢。关键还是第三条原因,是我们主观上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没有认真地、积极地去研究这个问题,没有稳步去做,反而拿前两个客观原因作借口,来搪塞、来敷衍、来自我解脱。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对这项重大改革,必须坚持小平同志一贯教导我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
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对于这点,口头上承认容易,真正用它来看问题做事情就难了。其次,要实事求是,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方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把新课程方案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或者说,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去逐步落实新课程方案。具体来说,我们确定了三点认识:一是课程方案方向正确,代表了明天,必须执行。已具备条件的事一定做,缺条件的事摸索做,暂无条件的事准备做。二是可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实践,稳步推进,不断创新。三是学校近几年教改已有良好基础,可渐行渐善。
二
我们从新课程开始实施时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那是否正确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一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2006年11月“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高级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说: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落实课程方案,做好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建立新课程管理制度,需要校长的创造。每所学校都需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国家督学、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说:“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在国家课改要求下,全面指引和统领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实践和创新。”“高中新课程实施不是一个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研究性的实践过程。”
怎样去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是不是照办就行?在实施中校长主要抓什么?从理论到实践,这中间的“桥梁”是什么?事实上,当前高中新课改搞得比较好的学校,都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去落实课程方案,更不是遇到困难绕着走,而是因地制宜,主动创新,不断解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开创学校课改的新局面,直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以学生为本的、有特色的本校高中课程新体系。
三
有了正确的路线,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订的行动方针和工作方式,是铺设路线的石头沥青。策略正确,就可以保证路线顺利向前推进;反之,则会兜圈子,绕弯路,甚至通向错误的方向。深圳市翠园中学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课程实施的整体形势,制订了相应的策略。
1.长短结合。即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为此,我们做好了三年的课程实施方案,又确定了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重点。如在课程设置上,对新设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内容作了全面安排,其中的社会实践课,高一安排为军训,高二安排为井冈山“红色之旅”。具体到高一,对军训课的安排作了提升,对怎样形成一门课作了重点研究。又如在课程管理方面,高一上学期着重研究并实施学分管理制度,高一下学期着重研究并实施校本课程,高二上学期则着重研究并实施选修课(1),等等。这样,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井然有序,渐行渐善。
2.循序渐进。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近的先解决,远的缓解决,有一个科学的向前推进的“序”。这样可以把难题分解掉,攻克一个一个的堡垒,消除了干部和师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要求简明、实在、易操作,不故弄玄虚,使大家不断有成就感。
3.划出“时间特区”。即在一个年级划出统一时间开设选修课(1、2)和综合实践课。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如我们把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研究课程统一定在星期五下午,其中校本课程需要学生走班上课,因为时间统一,所以秩序井然,避免了混乱。
4.信息技术支撑。即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形成对新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撑。如在翠园中学网站上设置了“高一新课程”专栏,其为新课程工作网页,里面设有上级文件、行动措施、选课系统,课改论坛、优秀课例等内容,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种种方便,也便于兄弟学校浏览参考。我们还富有创造性地独力开发并设置了高一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让学生网上选课,为师生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一批专题学习网站,为新教材的使用及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至于对课堂教学的支撑,则已成为日常的工作。
5.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或主渠道是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全面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对新教材,教法学法都必须有相应的改变。
6.逐步形成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三年内逐步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以学生为本的翠园中学高中课程体系。这个新体系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所以,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如对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必修课、选修的教学要求也逐步形成了合理的规则;对学生选课也逐步找到了科学便捷的办法,如此等等。正是这一砖一瓦的堆砌,新课程体系的大厦才得以建成。
四
由于我们的路线和策略正确,两年多来,学校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课建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学生选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成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课改成绩非常突出的样板。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持续上升,作为一所区重点中学,高考成绩已超过了部分市重点中学。学校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已产生了很大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其他地区实施新课改有很大的启发。
尽管我们的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专家指出,课程改革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课程设计,文本制订;②实验试点,全面实施;③制度建设,常规运行。
目前,广东省实验区课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尾声,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提升,并在第二轮实验中做好“制度建设、常规运行”的工作。我们已拿出新的方案,还是那句老话,勇于实践,稳步推进,直至翠园中学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圆满建立。
高中新课程集中代表了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舞台,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与契机。让我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中新课程自2004年在广东等省、区率先实施以来,已近三个年头了。从实施的总体情况来看,只能说是一般,尤其是有部分学校动作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三点。一是方案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限于目前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容易办到;二是有高考这根指挥棒限制,学校放不开手脚;三是许多学校未能找到一条正确的执行路线和相关策略,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主见。
笔者认为,前两点原因是客观存在,也可以视作困难吧。其中对第一点原因,要正确理解。方案的理想化说明它代表的是发展方向,并没有要求你一步到位,可以逐步朝这个方向努力,直到将来完全实现。对第二点原因,既要承认现实,又要动态地看,即高考的内容及方法也在逐步地改善,总体上说,是向新课程靠拢。关键还是第三条原因,是我们主观上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没有认真地、积极地去研究这个问题,没有稳步去做,反而拿前两个客观原因作借口,来搪塞、来敷衍、来自我解脱。
我们认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对这项重大改革,必须坚持小平同志一贯教导我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
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对于这点,口头上承认容易,真正用它来看问题做事情就难了。其次,要实事求是,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方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把新课程方案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或者说,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去逐步落实新课程方案。具体来说,我们确定了三点认识:一是课程方案方向正确,代表了明天,必须执行。已具备条件的事一定做,缺条件的事摸索做,暂无条件的事准备做。二是可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实践,稳步推进,不断创新。三是学校近几年教改已有良好基础,可渐行渐善。
二
我们从新课程开始实施时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那是否正确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一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2006年11月“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高级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说: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落实课程方案,做好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建立新课程管理制度,需要校长的创造。每所学校都需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国家督学、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说:“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在国家课改要求下,全面指引和统领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实践和创新。”“高中新课程实施不是一个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研究性的实践过程。”
怎样去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是不是照办就行?在实施中校长主要抓什么?从理论到实践,这中间的“桥梁”是什么?事实上,当前高中新课改搞得比较好的学校,都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去落实课程方案,更不是遇到困难绕着走,而是因地制宜,主动创新,不断解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开创学校课改的新局面,直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以学生为本的、有特色的本校高中课程新体系。
三
有了正确的路线,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订的行动方针和工作方式,是铺设路线的石头沥青。策略正确,就可以保证路线顺利向前推进;反之,则会兜圈子,绕弯路,甚至通向错误的方向。深圳市翠园中学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课程实施的整体形势,制订了相应的策略。
1.长短结合。即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为此,我们做好了三年的课程实施方案,又确定了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重点。如在课程设置上,对新设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内容作了全面安排,其中的社会实践课,高一安排为军训,高二安排为井冈山“红色之旅”。具体到高一,对军训课的安排作了提升,对怎样形成一门课作了重点研究。又如在课程管理方面,高一上学期着重研究并实施学分管理制度,高一下学期着重研究并实施校本课程,高二上学期则着重研究并实施选修课(1),等等。这样,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井然有序,渐行渐善。
2.循序渐进。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近的先解决,远的缓解决,有一个科学的向前推进的“序”。这样可以把难题分解掉,攻克一个一个的堡垒,消除了干部和师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要求简明、实在、易操作,不故弄玄虚,使大家不断有成就感。
3.划出“时间特区”。即在一个年级划出统一时间开设选修课(1、2)和综合实践课。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如我们把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研究课程统一定在星期五下午,其中校本课程需要学生走班上课,因为时间统一,所以秩序井然,避免了混乱。
4.信息技术支撑。即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形成对新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撑。如在翠园中学网站上设置了“高一新课程”专栏,其为新课程工作网页,里面设有上级文件、行动措施、选课系统,课改论坛、优秀课例等内容,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种种方便,也便于兄弟学校浏览参考。我们还富有创造性地独力开发并设置了高一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让学生网上选课,为师生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一批专题学习网站,为新教材的使用及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至于对课堂教学的支撑,则已成为日常的工作。
5.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或主渠道是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全面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对新教材,教法学法都必须有相应的改变。
6.逐步形成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三年内逐步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以学生为本的翠园中学高中课程体系。这个新体系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所以,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如对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必修课、选修的教学要求也逐步形成了合理的规则;对学生选课也逐步找到了科学便捷的办法,如此等等。正是这一砖一瓦的堆砌,新课程体系的大厦才得以建成。
四
由于我们的路线和策略正确,两年多来,学校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课建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学生选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成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课改成绩非常突出的样板。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持续上升,作为一所区重点中学,高考成绩已超过了部分市重点中学。学校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已产生了很大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其他地区实施新课改有很大的启发。
尽管我们的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专家指出,课程改革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课程设计,文本制订;②实验试点,全面实施;③制度建设,常规运行。
目前,广东省实验区课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尾声,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提升,并在第二轮实验中做好“制度建设、常规运行”的工作。我们已拿出新的方案,还是那句老话,勇于实践,稳步推进,直至翠园中学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圆满建立。
高中新课程集中代表了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舞台,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与契机。让我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