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提出了大众化条件下搞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理论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 (Elite) 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 (Mass) 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Universal) 高等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毛入学率已达15%,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独特而明显的特点:学生总量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这样评价说:“三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因此同时,扩招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一,大规模扩招后其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高校畢业生人数为145万,比2001年增加30万人;2003年增加到212万,净增加人数为67万,增幅为46%;2004年增加到280万,净增加人数为68万,增幅为32%。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使就业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的现实。
第二,大众化的教育投入与就业需求是一致的,投入越大,就业需求越高。因此,这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不相符;同时,目前扩招使入学条件放宽,招生标准降低,在追求规模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培养质量,培养过程程序化、标准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与社会需求条件的提高相悖。
第三,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相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治体制改革和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改革相对滞后,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受到许多限制。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如此。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的影响:1)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各个行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1,如果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7-8%的水平,则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56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需将近300万个,社会上还有许多其他待业者,且这些就业岗位还包括低层次的,我国有几百万人要求高层次岗位,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2)产业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对劳动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就业弹性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我国1997-2000年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7,第二产业为0.34,第一产业仅为0.06。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33.6%,而国外发达国家在7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美国为81%,印度为55%,而我国只有27.5%。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提高到印度从业人员占55%的水平,将需要从目前的1.9亿人增加到3.9亿人,增加约2亿人。可见,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高校因素的影响。1)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影响: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陈旧。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质量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不久就又被淘汰。2)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大众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结构不健全,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缺乏,部属高校目前每千名毕业生仅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地方高校比例更低,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无暇深入研究,更不可能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经费缺乏,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经费普遍严重不足,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业工作模式滞后于成倍增长的就业规模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要求,一些旧的工作思维定势、工作惯性还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消除,等等。
(3)就业市场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分割: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接收的毕业生越多;越是经济欠发达、人才稀缺的地区接收的毕业生越少。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明显倾向于发达大中城市。西部地区因为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同时大学生不去农村,因为去了回不来,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很难办,从而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都是割裂的,所以毕业生宁愿没工作也要耗在城市里。
(4)用人单位的影响。作为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着我国政治、经济、人事、劳动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如: 部分用人单位缺少整体、长远、发展的人才观,在毕业生引进上采取短期行为,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以没有经验拒绝应届毕业生,甚至挂出“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这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是很不利的。
(5)大学生择业期望值高并有狭隘地区观念作祟。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与信息咨询中心对2003届10万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于薪金65%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2000元以上,31%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70%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虽然目前有所改观,但仍有一些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就高不就低,成为“漂一族”。还有一些毕业生怀有狭隘的地区观念,如南方人不愿去北方,北方人不愿去南方,以及不愿到离家太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为其就业增加了难度。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 如何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健康有力, 同时也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样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就是政府方面,第二就是学校以及学生方面,第三就是市场和社会方面。下面就是针对这几点提出的一些建议:
(1)政府方面
政府政策方面尽量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1)政府应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保障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目前,国家因经济总量的限制而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宜采用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开用人单位接受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限制,尤其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的进入和户口指标的限制;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调整大学生的干部身份、户籍制度;免除对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等收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流动。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要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简化申办企业的各种繁琐手续,在一定时间内免征所得税,给予一定额度的免息贷款等,鼓励、扶持大学生去创业。3)实行“准就业”。对某些就业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医药、法律、会计等,可允许未找到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先行挂靠到有关单位,进行“准就业”。指导他们完成国家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律师等资格考试,为他们再就业或自己开办诊所、药店、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奠定基础,拓宽就业渠道。4)制定政策,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去西部边远或艰苦地区就业。诸如“选调生计划”和湖北省正在推行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为这些地区输送人才,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积极设计和推行诸如此类的政策。
(2)学校方面
学校根据市场要求而设置一些专业以促进学生的就业,而且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等:1)高校应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如上所述,“结构性供求矛盾”是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因此,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社会需要相对接的实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育“人无我有”的特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加大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高校毕业生是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发挥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既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3)建立新型合作式就业工作模式。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也是学生、用人单位、高校等多方面主体的互动。因此,高校应建立校内通力协作、校外密切合作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中,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高校为中介和服务机构,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为组织者和协调者。从校外合作来看,高校应注重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加强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人事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支持,重视和发挥校友会的影响力和推荐作用。现行的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双师”教育、就业委员会的外聘制度等都是校外合作中成功的范例。从校内合作来看,各高校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一方面吸收校内具有相关学科背影的专家、学者,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吸收校内心理学等专业的人员,除择业辅导外,进行个性分析、心理测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最终构造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过程、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3)社会和市场方面也为大学生就业一些帮助
用人单位要规范招聘毕业生。目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既给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同时也影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用人单位要转变择人观念,规范招聘,以对单位负责、对毕业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同时,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应调整就业心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应及时调整高速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以理性的态度坦然面对各种挑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就业的多元化,先就业后择业、多次性就业、自主性创业等将成为一种常态现象。这要求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盲目求高心理,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与失败,自信对待职业人生。其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坚定信心,正视困难,主动投身到祖国西部建设,主动到艰苦地区,到基层去锻炼自己。不要给自己设定“就业禁区”,增加自己的就业难度。第三,把握机遇,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冯玉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研究[J].东北大學学报,2005(9).
[2]娄玉珍,赵鹏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3]陆素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出路—透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05(1).
[4]王晓莹,赵金秀.探析美英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题的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5]李向晟,杨建群.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应对策略[J].决策参考,2006(9).
[6]黄磊,胡弼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7]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理论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 (Elite) 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 (Mass) 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Universal) 高等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毛入学率已达15%,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独特而明显的特点:学生总量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这样评价说:“三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因此同时,扩招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一,大规模扩招后其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高校畢业生人数为145万,比2001年增加30万人;2003年增加到212万,净增加人数为67万,增幅为46%;2004年增加到280万,净增加人数为68万,增幅为32%。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使就业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的现实。
第二,大众化的教育投入与就业需求是一致的,投入越大,就业需求越高。因此,这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不相符;同时,目前扩招使入学条件放宽,招生标准降低,在追求规模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培养质量,培养过程程序化、标准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与社会需求条件的提高相悖。
第三,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相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治体制改革和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改革相对滞后,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受到许多限制。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如此。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的影响:1)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各个行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1,如果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7-8%的水平,则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56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需将近300万个,社会上还有许多其他待业者,且这些就业岗位还包括低层次的,我国有几百万人要求高层次岗位,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2)产业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对劳动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就业弹性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我国1997-2000年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7,第二产业为0.34,第一产业仅为0.06。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33.6%,而国外发达国家在7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美国为81%,印度为55%,而我国只有27.5%。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提高到印度从业人员占55%的水平,将需要从目前的1.9亿人增加到3.9亿人,增加约2亿人。可见,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高校因素的影响。1)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影响: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陈旧。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质量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不久就又被淘汰。2)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大众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结构不健全,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缺乏,部属高校目前每千名毕业生仅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地方高校比例更低,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无暇深入研究,更不可能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经费缺乏,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经费普遍严重不足,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业工作模式滞后于成倍增长的就业规模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要求,一些旧的工作思维定势、工作惯性还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消除,等等。
(3)就业市场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分割: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接收的毕业生越多;越是经济欠发达、人才稀缺的地区接收的毕业生越少。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明显倾向于发达大中城市。西部地区因为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同时大学生不去农村,因为去了回不来,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很难办,从而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都是割裂的,所以毕业生宁愿没工作也要耗在城市里。
(4)用人单位的影响。作为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着我国政治、经济、人事、劳动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如: 部分用人单位缺少整体、长远、发展的人才观,在毕业生引进上采取短期行为,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以没有经验拒绝应届毕业生,甚至挂出“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这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是很不利的。
(5)大学生择业期望值高并有狭隘地区观念作祟。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与信息咨询中心对2003届10万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于薪金65%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2000元以上,31%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70%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虽然目前有所改观,但仍有一些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就高不就低,成为“漂一族”。还有一些毕业生怀有狭隘的地区观念,如南方人不愿去北方,北方人不愿去南方,以及不愿到离家太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为其就业增加了难度。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 如何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健康有力, 同时也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样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就是政府方面,第二就是学校以及学生方面,第三就是市场和社会方面。下面就是针对这几点提出的一些建议:
(1)政府方面
政府政策方面尽量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1)政府应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保障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目前,国家因经济总量的限制而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宜采用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开用人单位接受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限制,尤其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的进入和户口指标的限制;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调整大学生的干部身份、户籍制度;免除对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等收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流动。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要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简化申办企业的各种繁琐手续,在一定时间内免征所得税,给予一定额度的免息贷款等,鼓励、扶持大学生去创业。3)实行“准就业”。对某些就业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医药、法律、会计等,可允许未找到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先行挂靠到有关单位,进行“准就业”。指导他们完成国家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律师等资格考试,为他们再就业或自己开办诊所、药店、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奠定基础,拓宽就业渠道。4)制定政策,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去西部边远或艰苦地区就业。诸如“选调生计划”和湖北省正在推行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为这些地区输送人才,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积极设计和推行诸如此类的政策。
(2)学校方面
学校根据市场要求而设置一些专业以促进学生的就业,而且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等:1)高校应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如上所述,“结构性供求矛盾”是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因此,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社会需要相对接的实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育“人无我有”的特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加大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高校毕业生是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发挥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既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3)建立新型合作式就业工作模式。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也是学生、用人单位、高校等多方面主体的互动。因此,高校应建立校内通力协作、校外密切合作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中,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高校为中介和服务机构,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为组织者和协调者。从校外合作来看,高校应注重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加强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人事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支持,重视和发挥校友会的影响力和推荐作用。现行的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双师”教育、就业委员会的外聘制度等都是校外合作中成功的范例。从校内合作来看,各高校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一方面吸收校内具有相关学科背影的专家、学者,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吸收校内心理学等专业的人员,除择业辅导外,进行个性分析、心理测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最终构造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过程、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3)社会和市场方面也为大学生就业一些帮助
用人单位要规范招聘毕业生。目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既给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同时也影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用人单位要转变择人观念,规范招聘,以对单位负责、对毕业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同时,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应调整就业心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应及时调整高速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以理性的态度坦然面对各种挑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就业的多元化,先就业后择业、多次性就业、自主性创业等将成为一种常态现象。这要求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盲目求高心理,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与失败,自信对待职业人生。其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坚定信心,正视困难,主动投身到祖国西部建设,主动到艰苦地区,到基层去锻炼自己。不要给自己设定“就业禁区”,增加自己的就业难度。第三,把握机遇,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冯玉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研究[J].东北大學学报,2005(9).
[2]娄玉珍,赵鹏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3]陆素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出路—透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选择[J].江苏高教,2005(1).
[4]王晓莹,赵金秀.探析美英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题的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5]李向晟,杨建群.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应对策略[J].决策参考,2006(9).
[6]黄磊,胡弼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7]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J].现代企业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