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发生共鸣的舞台,尤其英语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阵地。在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群体性的表演,单独性的抽查,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因素,必须使学生在频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每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独立性、与教师合作、与同学配合,使英语课堂成为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
然而,审视我们的一些课堂,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觉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快乐吗?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反思以上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极端自我”。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特色,甚至有些老师还自以为这就是学识渊博的体现,从课堂的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教师是亮点,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是配角。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习惯了教师满堂灌的教授方式,他们认为,课堂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然而仅仅讲解语言不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好办法,语言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过多地消耗教师了的体能,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仍非常敬业地抱病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教学寿命。
二是“授课随意散漫”。部分教师上课没有端正的教学态度或者不会上课;随意支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随意提无准备的“问题”;随意开展作用不大的“小组讨论”;随意地“临场发挥”。这些随意造成教学时间的大量浪费,致使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难点难以突破,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严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养成学生思维懒散,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惯。
三是“组织烦乱无效”。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师生交流不够畅通,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语言的操练不充足,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不敢活动,生怕出错,遭同学耻笑,受老师责骂,被搭挡责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
四是“活动有形无神”。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合作前没有认真思考,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学习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些小组,借着讨论的幌子在“拉家常”。
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如何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快乐的英语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终充满乐趣,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爱心导航,谱写课堂快乐的旋律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对所教专业的热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一个厌恶教学的教师不可能获得学生的爱,更不会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激情。课堂中最重要的是爱“人”,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爱。师爱能满足学生对爱的需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爱为教师提供了精神力量,满足教师对爱的需求,让教师觉得课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视学生为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生命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同时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又会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智慧,使其体会到教学生命的个人价值,有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养成。师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表露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爱、赞美、好感、友情、信任等,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师生融洽关系的形成。
二、观念更新,提供课堂快乐的服务
有很多教师仍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仍然抱着一种恩赐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种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师生关系异化为“猫鼠关系”,这样的课堂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假如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教育已经真正由目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家长有足够的权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满意的学校就学、学生有充分的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任教的话,我们作为教师,还能有多少放不下的架子呢?所以我们应树立一种服务学生的强烈意识,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想尽千方百计让他们满意,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优质服务的场所。
三、激发师智,保证课堂快乐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需要对缺失快乐的课堂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说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设置的量化制度过多、约束和控制过多,造成教师产生无助感与失败感,造成教师对职业和自身教育能力的认知出现困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这种职业怠倦一旦带进教室,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有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在教师通过实践智慧主导的课堂里,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得以快乐的前提。 四、设境游戏,搭建课堂快乐的舞台
学生是有着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自由主体,是具有连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把自己自由快乐的状态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学生积极快乐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知识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知识是能愉悦人的,每一个符号的学习,都有一个发现的惊喜。要想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课堂必须让自由的、境遇性的、新奇性的、理智的探险和游戏徜徉其中。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认为,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审美游戏,因为只有在审美游戏中感性与理性才能和谐统一,只有在游戏中人的地位才会是平等的,才能摆脱太多的外在束缚,也正是在游戏之中,我们的课堂才是快乐的。
五、和而不同,增加课堂快乐的维度
如果课堂中存在着一种为真理发生的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冲突,这种存在是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强求一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存在差别与冲突,只要这种差别与冲突是合理的,而非对抗性的。个体在这种“和而不同”的课堂中,能够相互启发,自由言说,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创新思维得以锻炼,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师生就会得到快乐的体验。
六、教学相长,提升课堂快乐的价值
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和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教”有付出的快乐,“学”有收获的快乐。因此,这样的课堂可能会少一点“知识”,但可一定会多一点“智慧”,一定更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快乐成长,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七、评价转变,升华课堂快乐的情感
教育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总是忽视人的存在与交往,以及课堂的文化性。而要生成快乐的课堂,则必须转变这种机械的评价观,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得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获取同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绩紧密地关联起来,从而保证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更多的‘实惠’”。卸掉教师身上的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枷锁,教师就会主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获得成长的殿堂。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我们要转变“唯考分是人才”的观点,认识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要用人文哲学评价观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追求生命的意义
八、生态和谐,延伸课堂快乐的内涵
“现代课堂不应当是封闭的、线性的、灰色的‘工业车间’,而应当是绿色的‘生态田园’。从生态论视点看,课堂的生态性在于,它是充满人格影响、精神交往、文化对话的生命场域。课堂里生命的在场,意味着它始终是积极的、活跃的、自在的、自由的,就像花开草长的自然生态一样,散发着成长的气息。生态课堂天然地富有农业文明的绿色底蕴。”(《人民教育》)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交互的、复杂的生命联系,构建一种没有外在强制的课堂,一种没有外在目的的课堂,一种生活经验性的课堂,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存在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不存在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以人性和生命智慧为出发点,使师生之间自由自在地、真诚平等地交流,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知识与智慧和谐地统一,以延伸课堂快乐的内涵。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快乐使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的确,快乐是美好的,当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用专注的眼神在盯着你讲解,用思考的眼神在专研着每一个问题,这时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充实了,我们课堂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不只是在教和学,我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我们悉心营造出的这样的充满快乐与激情的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摆脱“活受罪”的压抑感,转而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不会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在教师的身上,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能得以展现。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需要的落后观念,及时调整心态,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他们的语言本能,激活他们的“语言需求”,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尽量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学习的快乐,让快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难忘的精神享受!
然而,审视我们的一些课堂,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觉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快乐吗?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反思以上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极端自我”。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特色,甚至有些老师还自以为这就是学识渊博的体现,从课堂的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教师是亮点,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是配角。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习惯了教师满堂灌的教授方式,他们认为,课堂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然而仅仅讲解语言不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好办法,语言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过多地消耗教师了的体能,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仍非常敬业地抱病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教学寿命。
二是“授课随意散漫”。部分教师上课没有端正的教学态度或者不会上课;随意支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随意提无准备的“问题”;随意开展作用不大的“小组讨论”;随意地“临场发挥”。这些随意造成教学时间的大量浪费,致使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难点难以突破,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严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养成学生思维懒散,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惯。
三是“组织烦乱无效”。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师生交流不够畅通,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语言的操练不充足,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不敢活动,生怕出错,遭同学耻笑,受老师责骂,被搭挡责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
四是“活动有形无神”。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合作前没有认真思考,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学习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些小组,借着讨论的幌子在“拉家常”。
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如何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快乐的英语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终充满乐趣,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爱心导航,谱写课堂快乐的旋律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对所教专业的热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一个厌恶教学的教师不可能获得学生的爱,更不会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激情。课堂中最重要的是爱“人”,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爱。师爱能满足学生对爱的需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爱为教师提供了精神力量,满足教师对爱的需求,让教师觉得课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视学生为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生命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同时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又会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智慧,使其体会到教学生命的个人价值,有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养成。师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表露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爱、赞美、好感、友情、信任等,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师生融洽关系的形成。
二、观念更新,提供课堂快乐的服务
有很多教师仍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仍然抱着一种恩赐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种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师生关系异化为“猫鼠关系”,这样的课堂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假如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教育已经真正由目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家长有足够的权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满意的学校就学、学生有充分的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任教的话,我们作为教师,还能有多少放不下的架子呢?所以我们应树立一种服务学生的强烈意识,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想尽千方百计让他们满意,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优质服务的场所。
三、激发师智,保证课堂快乐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需要对缺失快乐的课堂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说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设置的量化制度过多、约束和控制过多,造成教师产生无助感与失败感,造成教师对职业和自身教育能力的认知出现困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这种职业怠倦一旦带进教室,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有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在教师通过实践智慧主导的课堂里,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得以快乐的前提。 四、设境游戏,搭建课堂快乐的舞台
学生是有着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自由主体,是具有连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把自己自由快乐的状态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学生积极快乐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知识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知识是能愉悦人的,每一个符号的学习,都有一个发现的惊喜。要想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课堂必须让自由的、境遇性的、新奇性的、理智的探险和游戏徜徉其中。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认为,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审美游戏,因为只有在审美游戏中感性与理性才能和谐统一,只有在游戏中人的地位才会是平等的,才能摆脱太多的外在束缚,也正是在游戏之中,我们的课堂才是快乐的。
五、和而不同,增加课堂快乐的维度
如果课堂中存在着一种为真理发生的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冲突,这种存在是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强求一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存在差别与冲突,只要这种差别与冲突是合理的,而非对抗性的。个体在这种“和而不同”的课堂中,能够相互启发,自由言说,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创新思维得以锻炼,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师生就会得到快乐的体验。
六、教学相长,提升课堂快乐的价值
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和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教”有付出的快乐,“学”有收获的快乐。因此,这样的课堂可能会少一点“知识”,但可一定会多一点“智慧”,一定更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快乐成长,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七、评价转变,升华课堂快乐的情感
教育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总是忽视人的存在与交往,以及课堂的文化性。而要生成快乐的课堂,则必须转变这种机械的评价观,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得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获取同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绩紧密地关联起来,从而保证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更多的‘实惠’”。卸掉教师身上的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枷锁,教师就会主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获得成长的殿堂。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我们要转变“唯考分是人才”的观点,认识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要用人文哲学评价观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追求生命的意义
八、生态和谐,延伸课堂快乐的内涵
“现代课堂不应当是封闭的、线性的、灰色的‘工业车间’,而应当是绿色的‘生态田园’。从生态论视点看,课堂的生态性在于,它是充满人格影响、精神交往、文化对话的生命场域。课堂里生命的在场,意味着它始终是积极的、活跃的、自在的、自由的,就像花开草长的自然生态一样,散发着成长的气息。生态课堂天然地富有农业文明的绿色底蕴。”(《人民教育》)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交互的、复杂的生命联系,构建一种没有外在强制的课堂,一种没有外在目的的课堂,一种生活经验性的课堂,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存在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不存在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以人性和生命智慧为出发点,使师生之间自由自在地、真诚平等地交流,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知识与智慧和谐地统一,以延伸课堂快乐的内涵。
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快乐使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的确,快乐是美好的,当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用专注的眼神在盯着你讲解,用思考的眼神在专研着每一个问题,这时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充实了,我们课堂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不只是在教和学,我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我们悉心营造出的这样的充满快乐与激情的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摆脱“活受罪”的压抑感,转而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不会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在教师的身上,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能得以展现。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需要的落后观念,及时调整心态,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他们的语言本能,激活他们的“语言需求”,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尽量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学习的快乐,让快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难忘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