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市教师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英语属于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英语属于语言教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師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武彦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东山镇弓子石学区井坪小学。
引言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依据课堂教学实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成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课程改革的进入,新型教学理念就好像一股春风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传授学生知识和相关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一、有效渗透教学游戏,活跃教学氛围
由于小学生天生爱动,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丰富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使小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学习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充分地融入小学生群体当中,与小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玩耍,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自由和公平。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游戏时,通过具有经济利益的教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显示学生在竞技的过程当中更好的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记单词游戏,培养学生的英语单词掌握能力,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碰地雷、找朋友”等趣味性的英语教学游戏,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时学生在游戏和探索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有效的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并且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出示有关单词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更好的研究单词的发音和意思,强化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教师在对每一组学生进行提问,看哪一组能够尽快地讲出英语单词,如教师可以出示“ice cream”,然后向学生展示冰激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拼出冰淇淋的单词结构,强化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二、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学习频率
教师在英语小组教学当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热情,使学生在小组当中学会互相配合互动,强化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英语学习小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使学生在小组内更好的互动,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用学习思维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引导,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当中更好的发挥学习的动力,完善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英语探究热情。
三、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探讨
由于小学英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当中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接下来英语教学的突破点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当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英语学习较为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利用实物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对话,分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常见的用于清醒创设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how can I get There?”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小猪佩奇来到他好朋友的城市。但是由于他对这个城市道路不够熟悉,只记着他好朋友在图书馆旁边住,所以通过问路进行对话练习,使一名学生扮演小猪佩奇,另一名学生扮演路人,通过询问路人:“Excuse me, where is the library?”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使学生在应与情景当中进行对话练习,强化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对话当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过程,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据英语课程特点有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探索新型教学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保障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营造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报刊,2017(06):124-125.
[2]贾冠杰.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南宁:广西教育杂志,2016(06):52-55.
[3]张正东.在新课标下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11):35-36.
[4]王新凯.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7 (05):142-14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武彦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东山镇弓子石学区井坪小学。
引言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依据课堂教学实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成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课程改革的进入,新型教学理念就好像一股春风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传授学生知识和相关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一、有效渗透教学游戏,活跃教学氛围
由于小学生天生爱动,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丰富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使小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学习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充分地融入小学生群体当中,与小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玩耍,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自由和公平。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游戏时,通过具有经济利益的教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显示学生在竞技的过程当中更好的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记单词游戏,培养学生的英语单词掌握能力,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碰地雷、找朋友”等趣味性的英语教学游戏,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时学生在游戏和探索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有效的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并且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出示有关单词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更好的研究单词的发音和意思,强化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教师在对每一组学生进行提问,看哪一组能够尽快地讲出英语单词,如教师可以出示“ice cream”,然后向学生展示冰激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拼出冰淇淋的单词结构,强化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二、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学习频率
教师在英语小组教学当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热情,使学生在小组当中学会互相配合互动,强化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英语学习小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使学生在小组内更好的互动,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用学习思维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引导,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当中更好的发挥学习的动力,完善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英语探究热情。
三、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探讨
由于小学英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当中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接下来英语教学的突破点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当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英语学习较为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利用实物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对话,分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常见的用于清醒创设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how can I get There?”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小猪佩奇来到他好朋友的城市。但是由于他对这个城市道路不够熟悉,只记着他好朋友在图书馆旁边住,所以通过问路进行对话练习,使一名学生扮演小猪佩奇,另一名学生扮演路人,通过询问路人:“Excuse me, where is the library?”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使学生在应与情景当中进行对话练习,强化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对话当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过程,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据英语课程特点有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探索新型教学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保障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营造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报刊,2017(06):124-125.
[2]贾冠杰.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南宁:广西教育杂志,2016(06):52-55.
[3]张正东.在新课标下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11):35-36.
[4]王新凯.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7 (0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