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景观是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产物,但现在却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多重矛盾。我们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又要阻止特色乡村风貌和乡土景观的消亡。本文从田园综合体概念入手,通过对其构成的分析和无锡马山和平村改造的设计实践,提出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本文愿以粗浅的探索为契机,抛砖引玉,呼唤更多乡村景观建设新思路的涌现。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组成;乡村景观;设计要点
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规划出的新型农业园区,集合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田园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服务业、加工业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发展两大板块,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2、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它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2.1景观吸引核
是吸引人流、提高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依托观赏型农田果园、花卉展区、郊野湿地等,使游人感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2休闲聚集区
提供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的综合区域,包括农家特色建筑、乡村风情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客能够深入体会农村特色生活,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2.3农业生产区
是乡村主要生产功能部分。可以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2.4居住发展带
是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通过产业融合与聚集,形成人口聚集,建设居住社区,构建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2.5社区配套网
是城镇化的支撑功能。提供既满足农业、休闲产业又满足居住需求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3、案例分析——无锡马山和平村改造设计
3.1现状分析
和平村位于马山西南部,毗邻太湖,北起耿湾谷嘴,南至大张山,东起山前芦苇滩,西至太湖。东北面毗邻龟山,西南面枕卧踏青湾,总面积3.76平方公里。蛇山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为牛塘,北面则为雁门。村庄依山傍水,峰峦环抱,为湖滨低山丘陵地貌,以盛产杨梅、橘子而享誉盛名。村庄周围环绕灵山圣境、拈花湾、龙头渚公园等风景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村庄历史文化悠久,现状保留有三处人文古迹,分别为相传2500年前的战鼓墩、东汉时期的牛塘龙窑和一棵有66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古迹保存完整,但周边环境荒芜,未形成景观氛围。现状农田、杨梅林、枇杷林、橘林生长茂盛,具有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
村庄现状建筑风格杂乱,新旧程度不一,搬迁厂房和保留建筑急待修整再利用。现状交通便利,主要道路和宅间道路基本硬化,照明设施完善,但缺乏特色性和美观性。现状河道为自然驳岸,待清淤护坡整治,缺乏滨河步道系统。现状绿化散乱,缺乏特色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3.2设计主题
我们在村庄基础整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脉,赋予村庄特色主题,通过景观提升改造,打造具有优势的村庄景观吸引核,从而推动村庄经济产业发展。
将田园乡村与多功能板块结合,以“田园乡村+”为设计主题,打造“田园乡村+文创旅游”、“田园乡村+亲子教育”、“田园乡村+健康养生”、“田园乡村+休闲度假”、“田园乡村+生态科技”的综合模式,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所有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围绕这五版块展开设计,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新城乡产业发展,重塑乡村美丽田园。
3.3改造步骤
(1)村庄生态环境基础整治
(2)村庄交通游览动线梳理
(3)村庄景点品质提升改造
(4)村庄核心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培育
3.4总体设计
3.4.1视线分析
在村庄周边山体观赏绝佳处设置观景节点,可俯瞰太湖、村庄、拈花湾、灵山圣境,发掘村庄自身优势,提升村庄景观环境品质,增强了村庄的吸引力。
3.4.2交通分析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梳理村庄对外、对内交通,形成对城市的链接与辐射,也充分塑造村庄的景观特色,增强了村庄的吸引力。同时,加强了区域旅游的整体性,有利于居住发展带和社区配套网的形成。
3.5改造节点
在保护村庄原有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挖掘和平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风土人情,通过节点改造,打造具有优势的村庄景观吸引核,并植入现代文明,满足村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促進城乡文化的融合和配套、衍生产业的发展。
3.6专项设计
3.6.1小品
(1)宜小不宜大。小品以小尺度、小规模为主。
(2)宜古不宜新。材料因地制宜,风格古朴,与整个村庄的宏观设计语言和风格相一致。主要采用再生木、耐候钢、稻草、陶罐、竹片、秸秆板等。
(3)宜具特色性。题材以本土文化特色为主题,表达本土精神。
(4)宜具艺术性。在民俗节庆或重大节日时段增加临时性艺术小品,将现代艺术探索最小化融入湖田林溪的自然风景。
3.6.2铺装
根据不同空间特性和功能要求,对铺装材料的种类、材质、色彩、形式进行分类与界定,以创造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透水生态的主要原则下,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生态材料,以体现生态概念。
3.6.3植物 村庄绿化设计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考虑乡土植被的恢复,采用自然式栽植,遵循植被群落的组成、结构等规律,引导植被结构的正向演替,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田、果林、花田生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显著,因此,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尽量选用粗放自行繁衍品种,发挥植物带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
4、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4.1基础设施完善
村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吸引人流的基本条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完善村庄基础建设设施和游客服务等旅游配套设施,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
4.2以点带面改造
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保持原有的空间肌理,不大拆大建,而是像下围棋一样修补村庄的公共空间,用点状修补的方式进行改造。梳理、优化、提升村庄原有的聚落形态、空间结构和环境品质,既保留了村庄的原始风貌特色,又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的品质需求。
4.3特色主题明确
每个村庄都有自身的特色,从历史文化到地理特征,从产业特色到生活方式,从村庄肌理到农业资源,甚至从单一村庄个体到整体区域环境都有差异和不同。因此,牢牢抓住村庄特色,打造鲜明的主题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营造高品质的消费环境,是创建景观吸引核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于特色主题基础上的田园综合体,才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主题场景还需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旅游生命力。
4.4融入生活体验
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作为旅游体验,结合当地特色的主题活动,令乡村旅游乐趣横生。游客通过对农事生活的体验和乡村文明的感受,缓解了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压力,满足了归田园居的宿求和接近土地的渴望。农村生活体验也是传承非遗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突显其文化、科普、艺术、娱乐性将更受游客青睐。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品质需求,充满人性化关怀。
4.5大地艺术性
大地艺术是艺术创作与自然的结合,是以土地为艺术载体,以自然材料为元素,借由抽象的手法创造出和谐空间的艺术景观。田园综合体利用农田、花田、果林、鱼塘、河流等元素的自然肌理,营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地艺术景观,增强自然和情感的体验,营造极具吸引力的景观核心。
4.6生态可持续性
考虑绿色技术、乡土材料、新型建造方式等的推广应用,改善村庄整体生态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村庄,推动乡村的科学建设与发展。
5、小结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目的,满足了人们对于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通過将田园乡村与文创旅游、亲子教育、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生态科技五大板块相结合,让城市人流、知识流、经济流真正的反哺乡村,拉近人与土地的距离,满足了时代的生态诉求与人内心的最初梦想。
参考文献:
[1] 关公子.打造首个田园综合体,他们的大胆乡村实践从未停止过[J].商业文化,2017,07:58-61.
[2] 刘明.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J]. 农技服务,2017,34(9):109-110.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组成;乡村景观;设计要点
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规划出的新型农业园区,集合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田园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服务业、加工业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发展两大板块,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2、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它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2.1景观吸引核
是吸引人流、提高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依托观赏型农田果园、花卉展区、郊野湿地等,使游人感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2休闲聚集区
提供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的综合区域,包括农家特色建筑、乡村风情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客能够深入体会农村特色生活,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2.3农业生产区
是乡村主要生产功能部分。可以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2.4居住发展带
是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通过产业融合与聚集,形成人口聚集,建设居住社区,构建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2.5社区配套网
是城镇化的支撑功能。提供既满足农业、休闲产业又满足居住需求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3、案例分析——无锡马山和平村改造设计
3.1现状分析
和平村位于马山西南部,毗邻太湖,北起耿湾谷嘴,南至大张山,东起山前芦苇滩,西至太湖。东北面毗邻龟山,西南面枕卧踏青湾,总面积3.76平方公里。蛇山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为牛塘,北面则为雁门。村庄依山傍水,峰峦环抱,为湖滨低山丘陵地貌,以盛产杨梅、橘子而享誉盛名。村庄周围环绕灵山圣境、拈花湾、龙头渚公园等风景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村庄历史文化悠久,现状保留有三处人文古迹,分别为相传2500年前的战鼓墩、东汉时期的牛塘龙窑和一棵有66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古迹保存完整,但周边环境荒芜,未形成景观氛围。现状农田、杨梅林、枇杷林、橘林生长茂盛,具有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
村庄现状建筑风格杂乱,新旧程度不一,搬迁厂房和保留建筑急待修整再利用。现状交通便利,主要道路和宅间道路基本硬化,照明设施完善,但缺乏特色性和美观性。现状河道为自然驳岸,待清淤护坡整治,缺乏滨河步道系统。现状绿化散乱,缺乏特色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3.2设计主题
我们在村庄基础整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脉,赋予村庄特色主题,通过景观提升改造,打造具有优势的村庄景观吸引核,从而推动村庄经济产业发展。
将田园乡村与多功能板块结合,以“田园乡村+”为设计主题,打造“田园乡村+文创旅游”、“田园乡村+亲子教育”、“田园乡村+健康养生”、“田园乡村+休闲度假”、“田园乡村+生态科技”的综合模式,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所有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围绕这五版块展开设计,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新城乡产业发展,重塑乡村美丽田园。
3.3改造步骤
(1)村庄生态环境基础整治
(2)村庄交通游览动线梳理
(3)村庄景点品质提升改造
(4)村庄核心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培育
3.4总体设计
3.4.1视线分析
在村庄周边山体观赏绝佳处设置观景节点,可俯瞰太湖、村庄、拈花湾、灵山圣境,发掘村庄自身优势,提升村庄景观环境品质,增强了村庄的吸引力。
3.4.2交通分析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梳理村庄对外、对内交通,形成对城市的链接与辐射,也充分塑造村庄的景观特色,增强了村庄的吸引力。同时,加强了区域旅游的整体性,有利于居住发展带和社区配套网的形成。
3.5改造节点
在保护村庄原有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挖掘和平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风土人情,通过节点改造,打造具有优势的村庄景观吸引核,并植入现代文明,满足村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促進城乡文化的融合和配套、衍生产业的发展。
3.6专项设计
3.6.1小品
(1)宜小不宜大。小品以小尺度、小规模为主。
(2)宜古不宜新。材料因地制宜,风格古朴,与整个村庄的宏观设计语言和风格相一致。主要采用再生木、耐候钢、稻草、陶罐、竹片、秸秆板等。
(3)宜具特色性。题材以本土文化特色为主题,表达本土精神。
(4)宜具艺术性。在民俗节庆或重大节日时段增加临时性艺术小品,将现代艺术探索最小化融入湖田林溪的自然风景。
3.6.2铺装
根据不同空间特性和功能要求,对铺装材料的种类、材质、色彩、形式进行分类与界定,以创造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透水生态的主要原则下,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生态材料,以体现生态概念。
3.6.3植物 村庄绿化设计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考虑乡土植被的恢复,采用自然式栽植,遵循植被群落的组成、结构等规律,引导植被结构的正向演替,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田、果林、花田生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显著,因此,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尽量选用粗放自行繁衍品种,发挥植物带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
4、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4.1基础设施完善
村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吸引人流的基本条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完善村庄基础建设设施和游客服务等旅游配套设施,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
4.2以点带面改造
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保持原有的空间肌理,不大拆大建,而是像下围棋一样修补村庄的公共空间,用点状修补的方式进行改造。梳理、优化、提升村庄原有的聚落形态、空间结构和环境品质,既保留了村庄的原始风貌特色,又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的品质需求。
4.3特色主题明确
每个村庄都有自身的特色,从历史文化到地理特征,从产业特色到生活方式,从村庄肌理到农业资源,甚至从单一村庄个体到整体区域环境都有差异和不同。因此,牢牢抓住村庄特色,打造鲜明的主题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营造高品质的消费环境,是创建景观吸引核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于特色主题基础上的田园综合体,才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主题场景还需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旅游生命力。
4.4融入生活体验
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作为旅游体验,结合当地特色的主题活动,令乡村旅游乐趣横生。游客通过对农事生活的体验和乡村文明的感受,缓解了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压力,满足了归田园居的宿求和接近土地的渴望。农村生活体验也是传承非遗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突显其文化、科普、艺术、娱乐性将更受游客青睐。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品质需求,充满人性化关怀。
4.5大地艺术性
大地艺术是艺术创作与自然的结合,是以土地为艺术载体,以自然材料为元素,借由抽象的手法创造出和谐空间的艺术景观。田园综合体利用农田、花田、果林、鱼塘、河流等元素的自然肌理,营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地艺术景观,增强自然和情感的体验,营造极具吸引力的景观核心。
4.6生态可持续性
考虑绿色技术、乡土材料、新型建造方式等的推广应用,改善村庄整体生态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村庄,推动乡村的科学建设与发展。
5、小结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目的,满足了人们对于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通過将田园乡村与文创旅游、亲子教育、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生态科技五大板块相结合,让城市人流、知识流、经济流真正的反哺乡村,拉近人与土地的距离,满足了时代的生态诉求与人内心的最初梦想。
参考文献:
[1] 关公子.打造首个田园综合体,他们的大胆乡村实践从未停止过[J].商业文化,2017,07:58-61.
[2] 刘明.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J]. 农技服务,2017,34(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