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03-01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中国共产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给现阶段扎实做好“推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规范“推优”工作,保障“推优”质量,对优秀团员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基层团委在实践中将综合测评机制引入“推优”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现阶段高校“推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科学统筹规划不够
基层团支部在“推优”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会出现工作效率低、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和团支部日常思想教育、主题团日活动时间相冲突时,有的团支部会借助开班会预留一些时间开展“推优”工作。这种工作方法对于开展严肃而正规的“推优”工作是不适合的。
(二)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前期重视不够,宣传准备工作不足
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前期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推优”大会准备不充分。有的基层团干部宣传不到位,使得广大团员对于自己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在民主评议过程中产生随意情绪,直接影响到“推优”的质量。有的团支部对于如何引导广大团员行使自身权利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动员力度不够。
(三)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程序不清,标准不明
基层团支部对“推优”条件和程序理解不够。“推优”工作务虚不务实,以空对空,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不够客观。鉴于“推优”工作中对“优秀”的标准没有明确而清晰地界定,单纯按照《党章》中的党员标准来衡量团员是否足够“优秀”,会出现“推优”近乎等同于评选优秀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干部。
二、在“推优”工作中建立全程透明的综合测评机制
鉴于在“推优”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评定“优秀”,以哪些指标作为评价“优秀”的标准,学院团委结合实际情况,将各类评优中实施比较完备的综合测评机制引入“推优”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优”大会召开前,团支书发放《推优入党候选人综合测评表》,由推优候选人自己填写,团支部审核确认测评表的真实性
《推优入党候选人综合测评表》分别就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学习表现、素质拓展这四个方面进行赋分。“政治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爱党爱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入党动机端正。“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品德优良,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学习表现”要求学生学习刻苦,学风优良,积极参加各类学科建设,为营造优良学风、校风的贡献力量。“素质拓展”要求学生主动拓展素质,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热心为同学服务,支持校、院、团支部的各项工作。
(二)“推优”大会上,由推优候选人进行自我评述、民主评议、答辩与投票
候选人按照推优的标准,从政治、思想、学习、参加素质拓展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评述,候选人直接面向民主评议委员会汇报自己一年来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的情况,重点介绍入党动机。民主评议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候选人进行客观公正的民主评议。得票超过实到人数半数以上(含半数)的候选人获得推优资格。
(三)“推优”大会后,团支书整理填写材料上交上级团委,统一公示
由团支部书记指导推荐对象填写《学校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推荐表》,并负责填写团支部意见,上交基层团委。学院团委在推优入党工作结束后对本院当次推优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推优表及推优汇总表在公示栏中公示。
三、 综合测评机制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尊章建制的开展“推优”工作
坚持标准,工作量化、细化,“推优”工作的操作性更强了。建立相关制度后,“推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团支部开展工作时更具规范性,使得团员青年更加重视“推优”这一严肃的政治工作,也使得团支书等各级团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更具推动力。
(二)有助于营造勇于争优的工作局面
通过一段时间“推优”综合测评机制的实践,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青年之间形成了勇于争优、不甘落后、积极主动的工作局面,切实有效地带动了团支部的整体建设,从而增强了团支部的集体凝聚力。综合测评体系除具有评价作用外,还客观反映了团员青年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轨迹,对提升团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助于增强党团组织的亲和力和监控力
由于答辩过程透明、公开、公平,使得团组织“推优”工作不仅仅是推优小组成员的事情,而成为广大青年团员关心关注的政治大事。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主动地参与到团支部活动中来。答辩是多向、全面、自由的交流,团组织的监控力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把最优秀的团员青年吸收到党组织后备军队伍中来。
综上所述,在高校团委推优入党工作中实行全程综合测评机制能够充分发挥 “推优”工作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促进团员的全面成长。高校团委需依托“推优”工作全面带动广大团员,掀起一股积极进取、勇于争优、敢于实践的热潮,吸引并凝聚广大团员青年早日充实到党的后备队伍中来。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中国共产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给现阶段扎实做好“推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规范“推优”工作,保障“推优”质量,对优秀团员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基层团委在实践中将综合测评机制引入“推优”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现阶段高校“推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科学统筹规划不够
基层团支部在“推优”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会出现工作效率低、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和团支部日常思想教育、主题团日活动时间相冲突时,有的团支部会借助开班会预留一些时间开展“推优”工作。这种工作方法对于开展严肃而正规的“推优”工作是不适合的。
(二)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前期重视不够,宣传准备工作不足
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前期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推优”大会准备不充分。有的基层团干部宣传不到位,使得广大团员对于自己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在民主评议过程中产生随意情绪,直接影响到“推优”的质量。有的团支部对于如何引导广大团员行使自身权利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动员力度不够。
(三)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程序不清,标准不明
基层团支部对“推优”条件和程序理解不够。“推优”工作务虚不务实,以空对空,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不够客观。鉴于“推优”工作中对“优秀”的标准没有明确而清晰地界定,单纯按照《党章》中的党员标准来衡量团员是否足够“优秀”,会出现“推优”近乎等同于评选优秀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干部。
二、在“推优”工作中建立全程透明的综合测评机制
鉴于在“推优”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评定“优秀”,以哪些指标作为评价“优秀”的标准,学院团委结合实际情况,将各类评优中实施比较完备的综合测评机制引入“推优”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优”大会召开前,团支书发放《推优入党候选人综合测评表》,由推优候选人自己填写,团支部审核确认测评表的真实性
《推优入党候选人综合测评表》分别就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学习表现、素质拓展这四个方面进行赋分。“政治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爱党爱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入党动机端正。“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品德优良,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学习表现”要求学生学习刻苦,学风优良,积极参加各类学科建设,为营造优良学风、校风的贡献力量。“素质拓展”要求学生主动拓展素质,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热心为同学服务,支持校、院、团支部的各项工作。
(二)“推优”大会上,由推优候选人进行自我评述、民主评议、答辩与投票
候选人按照推优的标准,从政治、思想、学习、参加素质拓展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评述,候选人直接面向民主评议委员会汇报自己一年来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的情况,重点介绍入党动机。民主评议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候选人进行客观公正的民主评议。得票超过实到人数半数以上(含半数)的候选人获得推优资格。
(三)“推优”大会后,团支书整理填写材料上交上级团委,统一公示
由团支部书记指导推荐对象填写《学校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推荐表》,并负责填写团支部意见,上交基层团委。学院团委在推优入党工作结束后对本院当次推优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推优表及推优汇总表在公示栏中公示。
三、 综合测评机制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尊章建制的开展“推优”工作
坚持标准,工作量化、细化,“推优”工作的操作性更强了。建立相关制度后,“推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团支部开展工作时更具规范性,使得团员青年更加重视“推优”这一严肃的政治工作,也使得团支书等各级团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更具推动力。
(二)有助于营造勇于争优的工作局面
通过一段时间“推优”综合测评机制的实践,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青年之间形成了勇于争优、不甘落后、积极主动的工作局面,切实有效地带动了团支部的整体建设,从而增强了团支部的集体凝聚力。综合测评体系除具有评价作用外,还客观反映了团员青年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轨迹,对提升团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助于增强党团组织的亲和力和监控力
由于答辩过程透明、公开、公平,使得团组织“推优”工作不仅仅是推优小组成员的事情,而成为广大青年团员关心关注的政治大事。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主动地参与到团支部活动中来。答辩是多向、全面、自由的交流,团组织的监控力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把最优秀的团员青年吸收到党组织后备军队伍中来。
综上所述,在高校团委推优入党工作中实行全程综合测评机制能够充分发挥 “推优”工作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促进团员的全面成长。高校团委需依托“推优”工作全面带动广大团员,掀起一股积极进取、勇于争优、敢于实践的热潮,吸引并凝聚广大团员青年早日充实到党的后备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