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是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用于创造精神的各种人才。为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借助语文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观;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个里程碑。这为我们中国的教育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这两个奋斗目标中突出地强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提到的“文明、和谐”怎样来实现,那就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手段来完成。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和谐的美化。我们的生活需要美育,我们的教育需要美育,我们的语文学科需要美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播下美的种子,酿造美的甘泉,以美育美,塑造新人。
  在强化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多数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它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优美事物、情感、品德。正确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能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并逐步具备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
  一、要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所谓“美读课文”,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它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使学生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一种表达语意的客观物质材料,正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说“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所以要在学生中提倡开展诵读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升华美的情愫。
  二、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感悟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中作者的思路,想象、欣赏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写就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青春勃发的情感和立志高远的理想。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青春年少的毛泽东,壮志激昂、热情奔放,决心要改革社会,拯救中国、意气风发的伟大形象,令人振奋!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可使学生在真善美被毁灭过程中感受到悲剧的崇高美,唤起对丑的憎恶和对美的向往,陶冶情操。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中丑角形象,则可以使学生从他们丑恶滑稽的表现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进而唾弃丑恶,远离丑恶,向往真善美。总之,只要引导学生会评鉴作品中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就能启迪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要引导学生“步入意境”体验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问以入情”,可见,“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美学的“灵魂”,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把美育叫“情育”。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境”为“我情我境”,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例如讲《荷塘月色》一课时,扣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静”,以曲径通幽之法,将学生慢慢带入幽雅宁静、优美的月下荷塘,沉浸在如梦如画令人陶醉的意境中,体验学者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要引导学生“创设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美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而又主动发展,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知、情、意、行”融于一体,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五、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审美意识
  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应注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就要把教授美育的科研问题纳入教学日程。夸美纽斯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导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语文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美的感受转化为行为技能,是使他们能独立地鉴赏美、展示美、创造美。因此,要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当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作者的理解撞击时,就会产生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转化为实践,鼓励他们尽力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达到展示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总之,美育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措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
  (辽宁省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以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当年生枝的茎段为材料,进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光叶石楠腋芽诱导、增殖、分化、生长及生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S+0.5 mg·L-1BA+1.0 mg&#183
采用解析数论的方法,利用母函数ζ(2s)ζ(s)研究了数论函数∑u2vd(n)|u(v)|的性质,并对张和王的结果做出了改进。
压力容器的焊缝结构多变,纹路复杂,增加了压力容器检测焊缝缺陷时定级的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类支持向量机的X射线焊缝图像缺陷类型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对X射线焊缝图像进行预处理及缺陷轮廓检测,提取表征焊缝缺陷的状态特征,以构造特征向量;然后基于多类支持向量机建立焊缝缺陷识别模型,对产品的焊缝缺陷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网络的引进而产生的时延及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在GPC控制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模糊校正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了网络控制系统中系统模型失配和噪声干扰等对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
综述和比较现有改善神经网络泛化能力的方法,特别对其中的5种实用方法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实验中将各种方法用于函数逼近与数据分类两大领域,通过泛化能力与
利用GMRES(m)残量多项式的互补性理论定义矩阵M^-1,对方程组进行右端预处理,建立了右端多项武预处理GMRES算法。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M^-1能有效地降低矩阵条件数,保证新算法的收敛
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环保职能弱化,而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探讨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扩展环境权益
Hutchinson算子是描述和生成分形集的一种数学方法,是一种把复杂图形简单化的迭代公式。如果对Hutchinson算子作一种推广后,它所对应的吸引子将如何变换,给出了两个结论。
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钻柱动力学振动方程。把钻柱看作一个弹性直杆,建立几何模型;通过ANSYS软件分析,得出钻柱纵向振动的特性以及减振器的安放位置对钻柱纵向振动的影响。结果表
现有的山区效益农业模式潜存着剥夺和变相剥夺农民的动机和机制,难以成为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机制.包含着多个层级的股份合作制体制,是山区效益农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