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手起家兴产业,辛勤汗水洒田野。多年梦想成现实,多亏惠农好政策!”隆冬时节,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农民殷刚指着新落成的“神草园”茶庄兴奋地编出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创业尝甜头 租地扩规模
说起殷刚的“创业史”,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小伙子头脑灵,有闯劲,敢啃硬骨头,是块干事儿的料!”然而,殷刚对自己作了这样的评价:“要不是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出什么名堂!”从农校毕业的殷刚开过商店、跑过生意、种过庄稼,但贫穷仍然象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1999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3亩绞股蓝,年底出乎意料地赚了近万元。
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他又贷款3万元从村民手中租来的30亩地全部种上了绞股蓝。为提高效益,他坚持自己制作和定点推销,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市场受冷落 埋头改设备
然而,由于沿用“沸水杀青,石炭烘炕”的传统加工方法,绞股蓝茶吸收石炭排放物过多,造成颜色泛白、味道不纯、口感不佳,在市场上倍受冷落,最后只得廉价处理。
面对无情的市场,殷刚意识到只有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把绞股蓝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他一边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一边改进加工设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研制出管道式热风炉,烘炕效率比过去提高了3倍,加工出来的产品色泽纯正、味道香醇,深受消费者青睐。2001年初,他在全国农博会上对参展的蒸气杀青机羡慕不已,一看5万元的标价心又凉了半截。回来后,他按照蒸气杀青原理,反复设计图纸、制定改装方案,花了2000多元买来几个旧高压锅炉进行反复试验,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台自制的蒸气杀青机悄然问世。杀青和烘沆技术的改进,避免了绞股蓝有效成分的流失,他研制的这两套设备很快在全县普及推广。
注册成商标 提高知名度
为扩大销售网络,殷刚于2004年在西安100多家超市摆放了绞股蓝产品,结果由于知名度不高,普通龙须茶销路不畅,经营不足4个月便无功而返。痛定思痛,殷刚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按照无公害、无污染的要求,建立了120亩的标准化绞股蓝产业园,重点研制开发龙须精品茶,并注册了“绿叶神草”商标。新产品上市后,他做出大胆决策:将3万元的精品茶免费赠送出去,为打入市场奠定基础。超前的营销策略使他获得成功,龙须精品茶每公斤卖到200元仍供不应求,比普通茶价格高出6倍,每年仅此一项就有30万元的收入。
盖起“神草园” 建成销售网
随着县上强力实施茶饮产业和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突破,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宽了,发展的机遇更多了,殷刚的“野心”也变得更大了。2004年底,他用超前的理念规划建设观光产业园、特色茶庄和销售网络,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茶庄建设资金缺乏,县上给了他10万元的扶持资金,并帮他协调了3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县直部门和镇上干部在人员、技术、信息等方面也对他进行了全方位扶持,帮他渡过了一道道难关。经过历时2年多的建设,殷刚按照茶、文化、经营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神草园”茶园拔地而起;如今殷刚的绞股蓝观光产业园面积达200亩,同时幅射带动全县发展绞股蓝1800亩,销售网点延伸到北京、江苏、西安等地,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年产值突破150万元,而他本人成了远近闻名的“神草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