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与先秦儒道的公平公正思想

来源 :哲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高宗问于三寿》中的“揆中水衡”应解释为治国当做到持守公平公正,就如水面一样平整,也暗含着要以“法”来“揆中”.儒、道两家均要求治国公平公正,但保障儒家公正观施行的主要手段是财富分配的均平以及公正地选拔人才,而《殷高宗问于三寿》则是以“法”来保障公平公正,并且儒家的公平公正观是一种德性伦理,而《殷高宗问于三寿》的“德”主要着眼于政治,而非道德主体问题.道家的公平公正观则是以效法道(天道)为前提的,这与《殷高宗问于三寿》类似.在道家中庄子与黄老学的公平公正观有所不同:庄子认为儒家的公正观是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而仁义是一种私意,与《殷高宗问于三寿》肯定仁义的立场有所不同;黄老学则肯定仁义并提出用“名”“法”来保障公正理念的实施,这在《殷高宗问于三寿》中得到体现.可见,《殷高宗问于三寿》的思想立场更近于黄老学.
其他文献
百年来的儒学研究,或是沿着“整理国故”的路线,把儒学当作一个死物件,或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及当代欧陆哲学为哲学的范式,以一种“偏食”的方式建构儒家哲学.这两种途径都忽视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常以批判规则伦理为鹄,遂使“美德”与“规则”相互龃龉渐成共识;而和会德、则,既为目前面临的困境,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儒家典范伦理,一方面,立“象”
人类共同体的基础和起点是本原的人—我关系.在这一关系之中,我面对他人,因而需要对之做出回应,而做出回应已经就是对他人做出应承,为他人负起责任.这就是“responsibility”
由于受清人观点的影响,论者对元代《春秋》学多不甚措意,但实际上《春秋》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未因宋元易代而被实质性地打破:由于程朱于《春秋》无成书,因而接续程朱(主要是
告子,战国中期人,《墨子·公孟》与《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等篇中的“告子”为一人,不可分做两人看待.同时,他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无关,不可混同.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