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研究型大学科研生态变革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强大驱动之下,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与“模式3”相继浮现,并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生态变革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生产“模式1”的出现,确立了大学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大学科研生态呈现出“闭环”形态.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推进了大学以交叉学科为特色、面向社会应用需求的知识生产的主体建设,大学科研生态转变为“扣环”形态.知识生产“模式3”的出现,促使大学超越以自身作为知识生产与科学研究绝对主体的有限视域,寻求科研生态的“融合”之力,从“线性创新模式”的起点转变为“非线性创新模式”的循环节点之一,协同社会多方共建更为宏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其他文献
2021年,元宇宙火了.虚拟世界在三次元面前打开了一个未知入口,尽管目前只能从小范围窥见—二,但仍充斥着神秘的吸引力.随之而来的是,虚拟偶像柳夜熙火了、虚拟博主翎Ling火了……虚拟形象似乎已经不再仅仅附着娱乐属性,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商业价值.rn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70.3%,且预计在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
期刊
知识是一个“符号世界”,更是“真理世界”和“意义世界”,兼具客观性和社会性等多重属性.知识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教学的活动结构,麦克·扬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建构课程理论和探讨教学问题.教学活动作为“知识密集型”实践,是主体以“人知相遇”为基础的意义实践,否认知识客观实在性而过分强调意义的社会建构,以及否认知识社会性而将知识窄化为单一的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危险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回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