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miR-218的表达对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抑制miR-218的表达对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培养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NC组)、miR-218组;空白组未予以任何处理,NC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miR-218组转染miR-218抑制剂。各组细胞处理后继续培养5 d,然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miR-218的表达情况,采用WST-1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C4-2细胞增殖、活性情况,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C4-2细胞迁移距离,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数量和迁移数量,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TOB1基因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OB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qPCR结果显示:转染后NC组、miR-218组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miR-218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6、0.38±0.04,miR-218组中miR-218的表达明显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2,P<0.05)。WST-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转染后空白组、NC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光密度(OD)值呈上升趋势,而miR-218组OD值在24、48 h时呈上升趋势,72 h时OD值开始明显下降;(2)空白组、NC组、miR-218组组间比较,OD值在0、24 h时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8、72 h时miR-218组OD值均小于空白组、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15、24.523,P值均<0.05)。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空白组、NC组和miR-218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42.2±1.2)个、(41.3±2.4)个、(20.6±1.2)个,miR-218组明显少于空白组、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530,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miR-218组细胞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细胞数均低于空白组和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25、48.625、38.352,P值均<0.05);而空白组和NC组间细胞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空白组、NC组、miR-218组TOB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0.02、0.19±0.03、0.35±0.02,TOB1基因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1、0.23±0.02、0.68±0.02,miR-218组细胞中TOB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15、22.523,P值<0.05);而空白组细胞中TOB1 mRNA和蛋白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

抑制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细胞miR-218的表达,可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并抑制其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TOB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股骨头坏死(ONFH)保守治疗目前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方法和体系。通过分析既往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发现目前缺乏对股骨头坏死治疗自然病史的研究,存在分型方法与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高证据等级研究、治疗方法欠规范等问题,只有加强对ONFH自然病史的研究,统一分型、评价标准,规范具体治疗方法并进行完善的多中心研究才能提高ONFH保守治疗水平。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如何获得长期生存仍然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可使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获益,但获益程度尚不令人满意。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将免疫治疗用于新辅助治疗极具潜力,可使20%~85%的病例获得主要病理学缓解,优于既往新辅助化疗研究的数据。更多的三期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试图证实这一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与此同时,目
后路脊柱术后感觉异常性股痛(MP)是股外侧皮神经机械性卡压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局限区域出现麻木或感觉异常,其发生率为12.7%~25.5%,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通常较为轻微而易被忽视,常导致治疗延误。本文主要从后路脊柱手术后MP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治疗顽固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治疗的67例(79足)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30足),女性43例(49足),年龄44.27岁(范围:24~76岁),病程(23.7±11.0)个月(范围:12~60个月)。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设计并建立腹膜自体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新膀胱的小型猪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动物实验研究,于2018年1—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实施。随机选取封闭饲养的雌性成年实验用小型猪6只,体重28~33 kg,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膜自体移植回肠浆肌层重建新膀胱,术中将选取的自体腹膜覆盖于带血供的回肠浆肌层表面制备成复合游离瓣膜,将其与膀胱颈及三角区残垣进行吻合修补重建新膀胱。术后5 d拔除双侧输尿管导管
期刊
患者女,46岁,因突发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 h入院。腹部CT示肝左外叶占位,肝脏、双肾多发错构瘤,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结节性硬化症(TSC)可能。后行胸部CT、颅脑磁共振检查,可见两肺多发结节及囊泡影,侧脑室多发结节。行肝脏穿刺活检及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病理诊断:(肝左外叶)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目的探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1(48.57±5.91)岁。病变部位:L4~5 17例,L5~S1 13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ESSYS组和I see组: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系统技术15
目的报道1例临床少见的妊娠合并膈疝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及治疗时机,为妊娠合并膈疝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1例26岁经产妇妊娠合并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妊娠""膈疝"和"diaphragmatic hernia & pregnancy"为关键词,检索到196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