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新教材,新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内容不再仅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开展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内容看,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灵活运用的知识多了,教材的弹性大了。新教材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全面,各种知识穿插与融合。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懂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教材基本要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教师、学生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另外,新教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上午还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三、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一,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观察、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教师除了指导组织外,还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需要,倾听学生意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发表意见。新的教学方式的发展却受到种种原因的阻难。教材改变了,考试的制度却没有改,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材授课,必然影响到考试分数的高低。现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换句话来说,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的工作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去改变教学方式的原因之一。教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性,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的交流增加了一定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管理课堂数学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引起课堂教学的失控。这样,既不利于教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三、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一,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观察、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教师除了指导组织外,还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需要,倾听学生意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发表意见。新的教学方式的发展却受到种种原因的阻难。教材改变了,考试的制度却没有改,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材授课,必然影响到考试分数的高低。现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换句话来说,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的工作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去改变教学方式的原因之一。教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性,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的交流增加了一定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管理课堂数学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引起课堂教学的失控。这样,既不利于教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