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有趣教学,以“巧”激趣,以“感”激趣,以“情”激趣,以“境”激趣,以“变”激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以“巧”激趣 以“感”激趣 以“情”激趣 以“境”激趣 以“变”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育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实施有趣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以“巧”激趣
这里的“巧”是指巧设导语。导语的设计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绪言。巧设导语,首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转移到课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示教学内容,融洽师生关系,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
导语的设计应做到:具有明确性和自然性,要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能牵强附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常听常新;具有启发性,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具有简练性,不能冗长;具有趣味性,要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适应性,要因课型、内容、学生的不同而异;具有目的性,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新课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图片导入式、情景导入式、视听导入式、名句导入式、类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例如上“The Moonlight Sonata”这一课时,除了可用图片导入外,用音乐《月光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该课主要讲的是身残志坚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故事。
二、以“感”激趣
这里的“感”是指老师要使学生:对老师有亲敬感;满足精神需求感;享受学习的成功感。
1.使学生对老师有亲敬感。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亲可敬,从心理上容纳了老师,老师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老师上课要精神振奋,面带笑容,亲切自然;要语言准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要字迹工整、板书有条理;要讲究教学方法、艺术,合理安排教学密度、难度、速度;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启发得当;教学要有张有弛,内容安排要难易交替;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当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循循善诱,不能采取冷嘲热讽、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并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另外,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在涉及有关英语习语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男生在美国留学,一天他和一个女同学开了个玩笑。那女同学说:“Don’t pull my leg any more.(不要再开我的玩笑了。)”那男生急忙解释:“In ever pull your leg.I just shook your hands.(我从没拉你的腿,我只是与你握过手。)”由于学生已经知道pull one’s leg的意思,听完后都笑了。
2.使学生满足精神需求感。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就很难谈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求知识、真善美、情爱、人生价值、尊重和理解等。对于学生合理的需求,老师要给予满足;对于一些不正当的需求,老师要加以诱导。英语教学和学生精神需求相融洽的路是很宽的。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可将“表演法”运用于课堂新授前的5分钟,让学生来表演课后将已学过的内容编成的对话或收集的相关对话、故事等,来充分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
3.使学生享受学习成功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上克服了困难,掌握了某种知识,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心里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于是便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要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上享受成功感,激发其学生兴趣,在教学时,老师要钻研教材,遵循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学习;要耐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应把握时机,在问题的关键点上点化,用准确的语言去敲击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从而获得成功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问,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一定难度、区分度的问题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且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吃得饱”;要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一旦学生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所谓“差生”,有了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三、以“情”激趣
这里的“情”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倾注更多的“情”,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倾斜性问题,将课上得入情。
1.要给学生以关爱之情。“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的感情越深,就会越爱上他的课。为此,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深入学生,常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循循善诱,帮助其解答;生病时,要给予关心和照顾,烦恼时,要替之分忧。老师的情感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不好意思不学。
2.老师的教态要自然而富有深情。身体行动学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的感情或欲求,在无意识之中形成肉体变化而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老师“意会”了的东西,必须通过人体表露出来。此时,恰当地借助富有深情的人体动作语言,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应,使学生渐渐地进入意境,细细体味就可达到心领神会。老师在教态表现上应做到:目光分配合理,并与全班学生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面部表情适宜,做到自然、适度、温和;动作姿态恰当,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需要,与教学内容保持和谐一致。
关键词: 以“巧”激趣 以“感”激趣 以“情”激趣 以“境”激趣 以“变”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育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实施有趣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以“巧”激趣
这里的“巧”是指巧设导语。导语的设计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绪言。巧设导语,首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转移到课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示教学内容,融洽师生关系,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
导语的设计应做到:具有明确性和自然性,要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能牵强附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常听常新;具有启发性,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具有简练性,不能冗长;具有趣味性,要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适应性,要因课型、内容、学生的不同而异;具有目的性,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新课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图片导入式、情景导入式、视听导入式、名句导入式、类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例如上“The Moonlight Sonata”这一课时,除了可用图片导入外,用音乐《月光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该课主要讲的是身残志坚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故事。
二、以“感”激趣
这里的“感”是指老师要使学生:对老师有亲敬感;满足精神需求感;享受学习的成功感。
1.使学生对老师有亲敬感。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亲可敬,从心理上容纳了老师,老师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老师上课要精神振奋,面带笑容,亲切自然;要语言准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要字迹工整、板书有条理;要讲究教学方法、艺术,合理安排教学密度、难度、速度;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启发得当;教学要有张有弛,内容安排要难易交替;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当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循循善诱,不能采取冷嘲热讽、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并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另外,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在涉及有关英语习语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男生在美国留学,一天他和一个女同学开了个玩笑。那女同学说:“Don’t pull my leg any more.(不要再开我的玩笑了。)”那男生急忙解释:“In ever pull your leg.I just shook your hands.(我从没拉你的腿,我只是与你握过手。)”由于学生已经知道pull one’s leg的意思,听完后都笑了。
2.使学生满足精神需求感。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就很难谈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求知识、真善美、情爱、人生价值、尊重和理解等。对于学生合理的需求,老师要给予满足;对于一些不正当的需求,老师要加以诱导。英语教学和学生精神需求相融洽的路是很宽的。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可将“表演法”运用于课堂新授前的5分钟,让学生来表演课后将已学过的内容编成的对话或收集的相关对话、故事等,来充分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
3.使学生享受学习成功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上克服了困难,掌握了某种知识,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心里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于是便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要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上享受成功感,激发其学生兴趣,在教学时,老师要钻研教材,遵循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学习;要耐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应把握时机,在问题的关键点上点化,用准确的语言去敲击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从而获得成功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问,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一定难度、区分度的问题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且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吃得饱”;要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一旦学生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所谓“差生”,有了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三、以“情”激趣
这里的“情”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倾注更多的“情”,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倾斜性问题,将课上得入情。
1.要给学生以关爱之情。“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的感情越深,就会越爱上他的课。为此,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深入学生,常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循循善诱,帮助其解答;生病时,要给予关心和照顾,烦恼时,要替之分忧。老师的情感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不好意思不学。
2.老师的教态要自然而富有深情。身体行动学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的感情或欲求,在无意识之中形成肉体变化而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老师“意会”了的东西,必须通过人体表露出来。此时,恰当地借助富有深情的人体动作语言,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应,使学生渐渐地进入意境,细细体味就可达到心领神会。老师在教态表现上应做到:目光分配合理,并与全班学生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面部表情适宜,做到自然、适度、温和;动作姿态恰当,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需要,与教学内容保持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