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肿瘤密码的探索者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努力成为一种习惯


  办公室是卞修武的第二个家。他把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极其热爱的东西,全都搬进了这间屋子。
  进门右手边的桌子上有一台光学显微镜,他可以随时用它观察病理切片,作出诊断;办公桌后是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塞满了厚厚的专业书籍和文艺作品;堆着材料的办公桌上放着一部相机,以便他能及时捕捉到美好瞬间;墙上的照片很多,最特别的是两幅已经泛黄的照片:一幅是十几年前他和参加毕业答辩的研究生们的合影,另一幅是他从英国爱丁堡街头带回的肖像画……
  卞修武常常在这间办公室工作到很晚。如果要问谁最熟悉西南医院凌晨3点的样子,他应该算是其中一位。
  让西南医院病理科博士后工作人员时雨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有海外的学者朋友曾问过他:“卞修武是睡得晚还是起得早?或者是他也在美国?”
  起初,时雨被这个问题搞得一头雾水,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卞修武常常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所以海外的学者朋友总能及时收到他回复的工作邮件。
  年轻的学生们有时很难理解,这位已经获得最高学术荣誉的老师,为什么还这么拼命?
  卞修武的领导和同事也时常劝他:“要多睡点觉。”
  可对卞修武来说,从儿时开始,努力就已经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是岁月砥砺造就了他,而非卓然天赋。
  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粮食主产区江淮平原,卞修武每天都会利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空档,去地里干活。
  夏天溽热,成片的棉树长得比人还高,棉花地更是被捂得密不透风。卞修武不得不钻进棉花地,不停地剪枝、拔草,刺鼻的农药味呛得人难受。
  沉重的农活一直压在卞修武瘦弱的肩膀上。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家人劳作的辛苦,他更是看在眼里。
  “如果能走出农村,将会是怎样的天地?”站在地里,卞修武时常这样想。
  读书,成了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从小,卞修武就是学习最刻苦的那个。父母从来不担心他的学习,有时学得晚了,父亲总要催促他“早点睡觉”。
  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卞修武就没让父母失望过。他一直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这个瘦弱的男孩“几乎没有不会做的题”;考试结束后,老师总喜欢把他的试卷贴在墙上,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标准答案。”
  但比起成绩,卞修武对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故事更感兴趣。他一遍一遍读着李四光、陈景润的故事,他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刻苦钻研的精神一路滋养着他的成长。
  1981年,卞修武走出皖西农村一望无际的土地,来到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在这里,他踏进了病理学这个更为广阔的科学世界。
  36年后,当初那个穿梭在棉花地里的少年,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拓荒成为一种理想


  目前,在中科院院士中,卞修武是唯一一个从事病理学工作的。
  “病理乃医学之本,现代医学的起源就来自病理学,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同时兼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性质,内容很丰富。病理既可以做科研,又可以为临床服务。所以在整个医学系统里,我们也把病理医生叫做‘医生的医生’。”卞修武说。
  早在学生时代,卞修武就对病理学十分向往。
  因为成绩优异,卞修武大学毕业时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病理学。
  其时,在病理学研究方面,第三軍医大学的水平和规模都不错,只是研究方向比较单一,但烧伤研究早已誉满全国,卞修武的导师史景泉教授正是烧伤病理学研究方向的专家。
  按理说,卞修武应该跟随导师,将烧伤病理作为研究方向。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选择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脑肿瘤病理。
  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极少,脑肿瘤的攻克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大脑不仅自身要生长肿瘤细胞,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也很容易转移到脑部。
  “神经科学在那个时代已经显示出其在未来的引领性,而肿瘤是长期以来人类难以攻克的难题。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我想把两者结合起来做神经肿瘤的研究。而在神经肿瘤里,脑胶质瘤最常见,但在我国却研究得很少,我们学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空白,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卞修武说。
  史景泉理解卞修武的选择,但他嘱咐卞修武:“你要想好,这个领域我不熟悉,可能无法给你提供太多的指导,你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得自己想办法攻坚克难。”
  卞修武还是迎难而上了。他把自己比喻为一颗种子,这颗种子选择在脑肿瘤病理这片陌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然而,在酝酿破土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要想萌芽实在是太难了。   “这个领域可供研究的胶质瘤标本少,分类复杂,我还得面对一个人如何开展实验和研究的问题。”卞修武说,为了进行实验研究,他干脆跑到西南医院病理科,一边使用这里的病例,一边向病理学专家柳凤轩教授请教。
  卞修武成天泡在科室里,连楼下的看门大爷都清楚,“卞博士”凌晨3点以前不会离开实验室。他拿着大量病例自己看,对照图谱反复辨认,甚至把图描绘下来;他对经手的每个病例都很熟悉,甚至只要拿到切片编号,就能回忆出切片图像;他看了大量的病理切片,由于天天看显微镜,夜里睡觉眼前全是切片画面……
  在反复的实验中,年轻的卞修武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医学,尤其是病理学的研究,靠的不是天赋,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首先得努力积累经验,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悟性。

当求证成为一种信念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卞修武留意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若米·佛克曼在1971年提出的观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血管,抑制血管生成对对抗肿瘤有着重要作用。
  那时,卞修武看了数万张病理切片,摸索到了一些规律,认识到肿瘤血管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都说肿瘤血管没有规律可寻,实际上这些血管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卞修武决定对脑肿瘤内的血管进行研究。
  听说卞修武在研究血管,有老一辈病理专家感到很诧异:“你怎么这么糊涂,肿瘤诊断是靠肿瘤细胞,你怎么去研究血管呢?肿瘤血管对诊断和治疗有什么价值?”
  一直以来,病理专家们对肿瘤的研究都集中在肿瘤细胞上,很少有人去关注肿瘤血管。当大家都在埋头“死磕”肿瘤细胞时,卞修武选择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集中精力研究肿瘤血管。
  紧盯国际前沿,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卞修武通过大量的病理观察以及实验,经过不断地推测、验证,终于证实了血管对肿瘤生长和侵袭以及治疗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他的实验数据也表明:佛克曼教授的结论并不全面。
  “他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也有不足。不足的地方就在于他只提出了肿瘤血管减少能抗癌,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肿瘤血管是不一样的。既然肿瘤血管存在差异(肿瘤血管异质性),那就需要从病理上把这种异质性识别出来,作为治疗的靶标,指导临床治疗的个体化以及研发药物的模型筛选,让这些血管‘正常化’。”卞修武说。
  2002年,卞修武到美國做访问学者。回国之前,他很想见一见佛克曼教授。
  通过朋友引荐,卞修武从美国纽约来到波士顿,终于见到了这位肿瘤血管新生领域的开拓者。
  在佛克曼教授面前,卞修武畅谈了自己对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的一些看法。
  其实在见面之前,佛克曼教授早已仔细读过卞修武发表的论文,他认可卞修武的观点,很希望能有机会和卞修武开展合作。
  2004年,卞修武完成一篇名为《血管生成是炎症和癌症的免疫药理学靶标》的文章,发表在《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上,详细阐述了肿瘤血管和非肿瘤血管的差别和治疗意义,总结提炼出肿瘤微血管的不同类型,成为世界上首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及其治疗价值”的科学家。
  在研究肿瘤血管的过程中,卞修武还开始探索肿瘤干细胞对肿瘤血管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并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复发中有着关键作用,澄清了肿瘤干细胞的作用、诊断价值和治疗意义。
  2012年,卞修武带领团队研究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科研成果,开辟了血管生成研究新领域,能够进一步指导癌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当“寻找美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卞修武的书柜里有两本特别的书:一本是书画集,另一本是摄影集。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程天民。
  程天民是陆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老院士兴趣颇广,不仅擅长绘画、摄影、京剧,书法也极好。
  进入耄耋之年后,程天民还做过一个讲座,主题是“科学与艺术”。
  卞修武敬仰程天民的艺术情怀,他认为美学和科学其实是统一的。
  卞修武也一直在追寻“美”。除了科研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还经常为研究生讲授摄影艺术。
  “卞老师对摄影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待科研的态度如出一辙。”时雨也上过卞修武的摄影课,受导师影响,他现在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卞修武年轻时就沉迷于摄影。那时只有胶片相机,但他的玩法很高端,不仅会自己分装胶片,冲洗照片,还会制作染色幻灯片。尽管用的相机并不是很贵,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却很美。
  “会摄影的人都比较热爱生活。”卞修武笑着说。
  比如,熬了通宵,他正好能够沐浴朝霞;遇到美丽的夕阳,他会从忙碌的工作中起身久久注视;生活中的一切微小变化他都格外留意,哪怕是一朵花的盛开……有时工作至凌晨,他抬头看到深夜中的路灯很美,也会赶紧鼓捣相机,把眼前的美好画面抓拍下来。
  在卞修武眼中,探索真理的过程也很美好。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各异,血管结构错综复杂,有的细胞非常漂亮,每个细胞和每根血管都需要由他去及时捕捉、发掘,解构隐藏在它们身上的秘密。
  有时看到特别美的细胞,卞修武会立马把它拍下来。遇到拍得好的照片,他还会与其他科学家和病理学同行分享。他一直这样享受着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美好。
  “你看我哪里辛苦了,我反倒觉得乐趣无穷呢!”卞修武说。
  悠悠三十载,岁月在这位科学家心里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他依旧和30多年前一样,只是单纯地想要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让自己看得更加深远。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6点30分,装着新款服饰的航班CK218滑进停机位,中远空港保税物流的工作人员开始清理货品,确认海关舱单。10点10分,货品整理完毕,顺利通关出区,距离航班落地,仅3小时40分钟。  “快到不可思议!上海没有设立自贸区试验区前,完成这批货物的全部操作,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中远空港保税物流的副总经理孟路明说。  通关速度影响辐射范围。从24小时缩减至3小时40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以彻底的自
2019年9月5日,渝北区人和街道恒大华府小區。  小区居民王嘉玲一边笑着,一边给CQDK全媒体记者翻看前不久她在船上拍的照片。  照片上的她身着白色制服,身体微倾与副手说着话,一双大眼睛直视远方,腰杆挺得笔直,一只手指着远处航标灯的方向。  王嘉玲原是重庆长江轮船公司总船长,入行已有40余载。40多年来,王嘉玲见证了长江航道的发展与变化,如今虽年逾花甲,但她依然透着一股好奇劲儿和年轻范儿。  采
2017年12月7日,城口县葛城街道大南门党群服务站。  葛城街道专职文化工作者谢盼正在站内图书阅览室整理上架书籍。  在谢盼身旁,几位市民正在专心致志地“啃”着书本。  站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和活动室,供市民上网和开展活动。  然而从外面看,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站竟然建在一座城楼的景观亭内。  “城口现在正处在城市建设攻坚期,活动阵地较为缺乏,这是我们借用县市政园林局的场地搭建的党群服
2016年,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潼南区田家镇桂圆村57岁的五保户刘朝和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  刘朝和的眼睛只能看见些许光亮。他原来居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紀70年代,四处都是洞。由于房屋破败,每次遭遇恶劣天气,他都提心吊胆,怕哪天房屋垮了被埋在里面。  刘朝和一直希望能够实现安居的梦想。  2016年9月,依托我市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刘朝和顺利住进了离他家老房子不远的一栋宽敞平房。  “要不是党的政策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美化了生活。  桥让胸怀鸿鹄之志的有识之士,放大视野,远走他乡,闯荡五湖四海,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幼时初过桥的历险记忆和渴望家门口修桥的夙愿,让我喜欢看桥、过桥、赏桥,尤其酷爱跨越江河的大桥。  重庆这座“桥都”,历经40年的沉淀,让我有数不尽的桥要夸,数不尽的情要抒。  桥,水梁也  我的老家在江津区塘河镇。  说
2017年7月31日,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  朴真有机农庄里,工人们正在采摘有机蔬菜。  这些采摘蔬菜的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以前,他们靠分散种植生活,现在,他们在农庄工作,拿工资生活。  朴真农庄,是潼南区引进的首家有机蔬菜种植企业。  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后,潼南农业开始转型升级。引进朴真有机农庄,只是谋求新发展、拓展产业链的一环。  “土地,是村民生存的根。我们想拉长农业产业链,激活土地
又是一夜大雪。  窗外的大山逼得更近,像傻大个,岿然不动。屋内报纸糊的板壁在积雪的映照下,闪着幽微的光;木板床上,零乱地堆着一些书。我知道,今天的报刊信件又不会来了。  大雪早已封断了山路。  以前这个时候,我刚入睡不久,要到太阳升至白岩山顶,才会起来打水洗脸。然而,今天一早就醒了。这是全县最偏远的乡场,唯有一条类似于机耕道的公路通往山外。一遇大雪封山,便與外界失去联系。  我没有朋友,除了睡觉和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八方宾朋,再次为“智”而来。8月26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的贺信,在与会的中外嘉宾中和全市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与会中外嘉宾热议——共创大数据智能
“我是潼南区交委主任张红军,现将我单位相关工作作如下承诺……”  2016年3月,随着这份“工作承诺”的公布,潼南区交委主任张红军又拧紧了今年的工作“发条”。  这是潼南区自2013年开展“我承诺,你监督”活动以来,领导干部的“必答题”。  承诺一旦公布,将接受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的监督。  目前,潼南区第四个年度的“我承诺,你监督”活动即将收官。  定诺:跳起摸高  2016年初,百姓们都在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