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种学科的教学中,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加入很多的教学方式,审美教育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的一种教学形式。审美教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形式,加入进去比较复杂,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比较复杂难认知的过程。但是,在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各方面素质修养,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用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和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并丰富学生的情感。如何实施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整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渗透
一、 领悟文本内涵,感知蕴含的内在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艺鉴赏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观察所描写的事物,进而转化成最初的审美。文学作品是作家从自己的角度来创造出自己文章中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从生活的美好中来反映生活的美。
二、 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感悟潜在的朴实美
感知美这一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这种能力是人的一种理性直觉,审美这一心理活动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结果。我们初中语文的课本上所甄选出来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的,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赋予了文章血肉和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试着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在他们之间建立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美。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生活中的时空美
所谓想象力,都是人们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表象记忆进行加工成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想象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抽象力的表现,它既需要依赖你对事物本身存在的记忆,又需要你打破这种固有的记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象成一个新的事物,这就需要抽象思维了。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这种既基于事物本身的想象又打破事物本身的感觉,给所有我们看到的事物赋予了新的生命,美也因此从我们的想象力中得到了升华。
四、 通过比较与甄别,欣赏文本中的意境美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到的手段,通过两者的对比,能让学生加快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在审美教育中也可以加入比较法,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亦是如此,但在这里没有伤害这么严重。通过对同一事物两种描述进行比较更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能赋予事物美的能力,进而得到美的熏陶。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春意盎然的百草园,应该是童年向往的乐园,将其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因此,在教学时,还应注意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一些能使文章语言变优美的词藻要让学生多进行比较并做到熟练应用,提升自己平时的写作功力,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古诗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作者在创作时对“敲”字的确定也是进行过一番比较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进行比较过的字列出来让同学们也感受一下不同的字放进去对整个诗句的影响,并体会作者为什么最后确定应用敲字的意图,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加深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五、 准确理解美育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加强语文在审美方面的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不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教育,相反如果不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那么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审美教育,一句话就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稳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上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能顾此失彼,更因此使审美教育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审美教育不仅只有表面的对文章進行美的欣赏这一狭义的理解,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的同时教导学生更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文章,比如说人物刻画、文章中心主旨和作者的人文情怀等。通过这种形式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学系统。首先是语文教学课材是由中外名作组成的,这些名作代表着各自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丰富的审美角度带领着学生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做到的就是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初中生加强美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阅读范文、分析内容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训练学生、引导学生去充分的感受文学的魅力,以正确的方式欣赏文学的美,感知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邝坚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的培养[J].教师,2014,(29):49-49.
[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审美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189-189.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渗透
一、 领悟文本内涵,感知蕴含的内在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艺鉴赏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观察所描写的事物,进而转化成最初的审美。文学作品是作家从自己的角度来创造出自己文章中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从生活的美好中来反映生活的美。
二、 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感悟潜在的朴实美
感知美这一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这种能力是人的一种理性直觉,审美这一心理活动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结果。我们初中语文的课本上所甄选出来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的,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赋予了文章血肉和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试着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在他们之间建立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美。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生活中的时空美
所谓想象力,都是人们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表象记忆进行加工成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想象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抽象力的表现,它既需要依赖你对事物本身存在的记忆,又需要你打破这种固有的记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象成一个新的事物,这就需要抽象思维了。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这种既基于事物本身的想象又打破事物本身的感觉,给所有我们看到的事物赋予了新的生命,美也因此从我们的想象力中得到了升华。
四、 通过比较与甄别,欣赏文本中的意境美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到的手段,通过两者的对比,能让学生加快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在审美教育中也可以加入比较法,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亦是如此,但在这里没有伤害这么严重。通过对同一事物两种描述进行比较更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能赋予事物美的能力,进而得到美的熏陶。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春意盎然的百草园,应该是童年向往的乐园,将其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因此,在教学时,还应注意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一些能使文章语言变优美的词藻要让学生多进行比较并做到熟练应用,提升自己平时的写作功力,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古诗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作者在创作时对“敲”字的确定也是进行过一番比较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进行比较过的字列出来让同学们也感受一下不同的字放进去对整个诗句的影响,并体会作者为什么最后确定应用敲字的意图,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加深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五、 准确理解美育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加强语文在审美方面的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不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教育,相反如果不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那么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审美教育,一句话就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稳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上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能顾此失彼,更因此使审美教育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审美教育不仅只有表面的对文章進行美的欣赏这一狭义的理解,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的同时教导学生更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文章,比如说人物刻画、文章中心主旨和作者的人文情怀等。通过这种形式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学系统。首先是语文教学课材是由中外名作组成的,这些名作代表着各自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丰富的审美角度带领着学生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做到的就是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初中生加强美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阅读范文、分析内容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训练学生、引导学生去充分的感受文学的魅力,以正确的方式欣赏文学的美,感知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邝坚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的培养[J].教师,2014,(29):49-49.
[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审美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