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体系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跨国并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体系的机构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调整开发性金融的传统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优化其体系结构。以对外直接投资的视角审视开发性金融,要求其成为由不同金融机构按照相同或同类的金融功能构建的金融支持体系,成为通过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发展产生出的一种金融形态。以金融重构的视角研究开发性金融,则要求探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功能作用,分析其在全球市场条件下金融业务互动的可行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结构优化;市场主体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及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和“走出去”战略的逐步落实,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1990年~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平均每年仅为26.3亿美元,2004年以来开始大幅增加。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23%;2006年达到176.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3.8%;2007年达到248.4亿美元,又比2006年增长40.9%。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快速增长,全年投资额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5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2009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是2003年的15.2倍,年均增长44.6%,比全球同期增速高出近30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2 200亿美元,较2006年增加了进1.5倍。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海外企业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和拉丁美洲是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
  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除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领域外,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金融业投资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5.1%。对外投资方式从以往的以绿地投资为主,逐步发展到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近年来跨国并购投资额明显增加。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一些企业资产和股票价格跌入低谷,这为中国企业以低成本获得这些境外资产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增加到205亿美元,占同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50.4%。一些并购项目,如工商银行54.6亿美元收购非洲第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股权、中石化72.4亿美元收购瑞典石油公司Addax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占主导地位的是跨国并购方式。据统计,2004年全球跨国并购投资额为3 810亿美元,占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3.1%;2005年跨国并购额为7 160亿美元,所占比重提高到74.7%;2006年跨国并购额为8 800亿美元,所占比重为62.4%;2007年跨国并购额达到16 370亿美元,所占比重提高到89.3%,当年投资额及其所在比重都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随着跨国并购额的不断攀升,其单项价值也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并购案例屡见不鲜,而超过100亿美元的宾馆案例也时有发生。与绿地投资相比,采用跨国并购投资方式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一是并购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东道国市场,减少市场进入障碍;二是并购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三是并购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还可能得到公开市场上难以获取的高新技术;四是并购还能减少国际竞争对手。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00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见于零散个案,1993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个案数量和并购总额迅速上升(见表1)。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跨国并购总额达65亿美元,占全部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53.2%。此后,跨国并购总额基本持稳,而单个跨国并购项目的交易金额却不断创出新高。例如,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交易额达12.5亿美元;中石油所属的中油国际公司在加拿大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交易总额达41.8亿美元;中国铝业集团公司联合美铝公司在伦敦成功收购全球矿业巨头力拓英国有限公司12%的股份,中收购额为140.5亿美元。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单项海外收购、单个海外投资项目的最高金额,也是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股票交易项目。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合作方式开始趋向多样化,开始表现出和全球趋势相一致的变化特征。这是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方式和投资路径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除直接注入增量货币资金,并开展绿地投资之外,利润再投资、跨国并购都已成为对外投资的实现方式;除谈判并购之外,股权置换、一级市场认购、二级市场收购也开始成为跨国并购的实现方式;同时,离岸金融中心已成为许多中资企业投资中转地。这些值得关注的新特征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形式趋向多样化,并将导致其融资方式趋向多样化。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和策略都可能出现变化。首先,寻求多样化或者说多样经营的理念。这几年主要是在资源类方面的并购,今后可能会在高科技、金融服务业、绿色技术等方面出现更多的并购机会。其次,寻求交易性质的多样化,从单方并购到合资并购,或者成立合资企业。中国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合资企业或战略联盟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直接买断的方式。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内,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和外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合资企业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 开发性金融体系的市场主体辨析
  
  此次危机中,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暴露出一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其管理与服务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到位,其深层次原因则包括:财政的政策性支持严重缺位,资本金补充等机制远远滞后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实践;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关系并未厘清,如何促进良性发展尚存争议;立法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等。与此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快速反应、支持力度、覆盖面等方面,远滞后于实际需求。例如,在浙江等沿海省份,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客户还不足出口企业的1%,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仅为8%,与20%的国际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较低的政策覆盖面加上繁琐耗时的审批流程,表明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反周期作用存在较多局限性。此外,在一些具体项目实施和机构改革过程中,时常出现协调机制不完善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性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些都说明在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开发性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缺陷,需要通过补充商业性市场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其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开发性金融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跨国并购投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与愈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发生联系,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首先,银行信贷是跨国并购的重要资金来源。在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融资来源中,银行信贷约占36%。其次,通过股权置换实现的跨国并购比例逐渐提高。1997年~2000年,通过股权置换实现的跨国并购总额从324亿美元上升到5 078亿美元,在全部跨国并购总额中的占比从10.6%上升到44.4%。再有,各种集合投资基金,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对跨国并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2006年各种集合投资基金参与的跨国并购总额达1 581亿美元,在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中占18%。由于2004年~2007年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足,各种基金公司成功地设计出多样化资金筹集方法,以支持跨国并购。例如,美国的Apollo Management、RHJ International、KKR、Blackstone等基金公司陆续在欧洲股票市场上市,并得以从公众筹集资金。另外,某些基金成为其他基金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来源,基金之间还可以在并购投资上开展合资合作。例如,在2006年的由集合投资基金开展的跨国并购当中,金额最大的两起:95亿美元收购荷兰Phillips半导体和58亿美元收购德国 Altana Pharma都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私募股权基金共同完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私募股权基金开始以并购方式逐步介入产业资本的运营领地,进一步增强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多元化倾向。私募股权基金通过风险资本运作主要投资于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权益,以分享企业高速成长所带来的高收益。对于创业期的非上市企业,通过扶持上市(IPO)实现投资收益;对于成长期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权益转让实现投资收益,并通过风险投资促进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目前,收购基金已经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无论从融资还是投资角度来看,收购基金的份额均在2/3以上。私募股权基金作为跨国并购的新兴主体,已经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资和外资在中国跨国并购交易中的地位发生逆转,2009年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力的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活动,而饱受危机影响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并购金额大幅下降,海外并购与外资并购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09年,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占我国跨国并购市场交易金额的86.1%,同比增长90.1%。而同年完成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仅33起,披露的并购金额仅为25.94亿美元,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13.9%。(见表2)
  2009年我国私募股权市场走势从币种角度看,在基金募集方面,共有105只人民币基金成功募集122.95亿美元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分别占2009年同期募资总量的84.7%和65.4%,使人民币基金首次在新募基金资本总量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投资方面,人民币基金共发生328起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为29.24亿美元。虽然在投资规模方面尚与外币基金存在较大差距,但投资活跃度首次超过外币基金已成为现实。不论是从发展趋势上还是从募集、投资情况上看,这支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新生力量出现了可喜的发展态势。人民币基金的崛起对于构建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因素。
  开发性金融的发展是与一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及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动趋势显示出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更稳固、更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将逐步成为中外经济合作领域中的主导力量,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性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框架内,不仅有相关的政策性银行,还有相关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的机构和内容是可变的,我们需要把实践和研究的视角定位在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上,而不是将现存的机构和组织结构视为既定的和固化的。我们应当沿着这一思路探讨政策性银行、创业投资基金、收购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开发性金融体系市场主体在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功能作用,分析其在全球市场条件下金融业务互动的可行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开发性金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研究现代金融体系结构的趋势性变化方面,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理论界近年来流行的“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为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在金融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际银行业从“重组”(Reorganization)、“重构”(R-econstruction)等成本管理创新进而发展为全面的“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运动,按照客户中心原则,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成为金融机构转型过程中经营策略调整的普遍现象。金融功能观点为考察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及金融分工格局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摆脱以传统的机构观点审视开发性金融的束缚,摒弃将开发性金融视为政策性金融的延伸的理念,而以功能观点重新定位开发性金融,辨别开发性金融的市场主体。我们应当沿着这一思路探讨政策性银行、创业投资基金、收购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开发性金融体系市场主体在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功能作用,分析其在全球市场条件下金融业务互动的可行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这种多元化的体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减少因信息缺乏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是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保障。
  
  三、 市场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戈德史密斯(Raymoud W. Goldsmith)在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金融资产的构成情况,金融越发达,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总金融资产的比例就越高,银行系统的资产在金融部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下降,同时,新的、更加专业化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上升,于是得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这样一个著名命题。在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变迁也将证明这一命题,表现为开发性金融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局限于政策性金融的改革范畴,而是由不同金融机构按照相同或同类的金融功能构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发展产生出的一种金融形态。在开发性金融体系的框架内,不同的金融中介机构、各种金融市场都是实现开发性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在提供金融功能上,不同载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比较成本的变化,最优的配置状态是由成本最低的载体提供金融功能。这是一个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导致开发性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和成长的过程。当不同载体为执行开发性金融功能展开竞争时,以往按领域划分金融机构的作法就难以为继了,金融业由数量扩张转向功能重构,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
  开发性金融体系应当是一个能够覆盖企业全部生命周期的、拥有多种具有不同功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体系。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融资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功能(见表3)。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政策性银行、创业投资基金、收购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开发性金融体系市场主体在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功能作用,分析其在全球市场条件下金融业务互动的可行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这种多元化的体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减少因信息缺乏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是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保障。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开发性金融体系结构得以优化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开发性金融体系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和政策选择。事实上,国内金融机构为增强其自身的金融功能,已经开始介入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1998年至今,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参与设立了中瑞合作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意曼达林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等6只中外合作的产业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参与的基金均以投资于企业成长期为主,主要特点是:投资对象主要为非上市公司;投资期限通常为3年~7年;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潜在价值。而我国商业银行实际上也已经参与了私募股权基金,只不过是通过附属的投资银行。例如在天津渤海产业基金的投资人中就有国家开发银行、中银国际、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私募股权基金对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有着现实意义。私人银行业务本质上是为富裕客户群体提供的理财服务,引导他们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基金的业务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只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进而实现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正在促进着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戈德史密斯(Raymoud W. Goldsmith).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王国刚.全球视角下的金融混业现象:多维度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聂名华.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新格局及变动趋势.投资研究,2009,(12).
  5. 李若谷.中国的海外投资机会.海外投资于出口信贷,2010,(2).
  6. 李莉.“小”融资“大”制度——透过危机看我国贸易政策体系的制度缺陷.国际贸易,2010,(4).
  7. 徐强.对外直接投资合作方式趋势与创新.投资研究,2009,(3).
  重点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人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1-06-15。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现象,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兴起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文章探讨了中国高科技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模式与绩效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一个企业国际化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以展讯通信的案例进行验证,结论如下:第一,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机遇和国际化能力,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二,新创企业须基于自身特征,寻求适合于自身条件和特征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模式;第三,企业国际化的绩效
摘要:文章在清晰非政府组织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的运营模式进行对比,以浙江省商会为例,创新性提出了浙江省非政府组织的运营管理模式,希望能为推动我国非政府组织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关键词:非政府组织(NGO);运营模式;浙江商会一、 前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由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现代社会的开放、异质、多元、分层性特征日趋明朗
摘要:当前,跨国公司已是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的主角,其竞争策略也不断在外部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彼此间的竞争互动中得以演化。随着全球范围内许多产业多点竞争格局的形成,跨国公司的竞争策略演化也呈现出系列新特征。文章以丰田等排名世界100强在华跨国汽车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当前跨国公司在多点竞争格局下,其竞争策略演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关键词:多点竞争;跨国公司;竞争策略;演化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世界顶级的
摘要:文章以2005年~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为分析对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正相关,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利润会增加。同时,文章也对企业规模变量与企业利润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企业规模每增加10000元,企业利润增加116元。文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内在动因。关键词:面板数
摘要:文章基于市场知识能力的最新观点,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分析指出企业社会资本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维度上对市场知识能力和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章不仅探明了企业社会资本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弥补了企业市场知识能力前置因素研究的不足,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参考。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市场知识能力;经营绩效一、 引言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中,生产中最重要的
摘要:文章结合中国企业实践,采用了管理语义学研究工具,从案例分析角度选取中国国有银行为样本,细读了年报中的董事长和行长致辞,考察其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致辞一方面体现出国有银行强调国家利益、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越发重视经营业绩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试图通过修辞手法管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于经营业绩的预期。本文在引入语义学分析工具研究中国企业领导人致辞这一类管理文件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于管理
摘要:综合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文章重点研究了两种主要的契约(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对单边专用性投资与机会主义行为、信任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正式契约或关系契约保障下,供应商单边专用性投资有利于改善零供关系;(2)同时使用两种契约时零供关系的改善程度大于单独使用一种契约时的改善程度;(3)正式契约对供应商的单边专用性投资与零售商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的影响程度更大;(4)关系契约对供应商的单
摘要: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战略行为,而其战略意义在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文章通过理论和文献回顾,认为AMT应用水平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学习在AMT应用水平对创新能力提升影响的作用不可或缺,并通过实证对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推进AMT应用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意义的结论。关键
摘要:组织双元性的研究正处于范式形成阶段,大量的理论基础构建工作有待进行。文章综述了组织双元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组织双元性的前因和后果等方面的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组织双元性;双元型组织;理论框架;前因;后果一、 引言组织双元性(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或双元型组织(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摘要:文章使用面板数据方法,以73家发达国家和71家新兴市场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国际化程度与绩效的关系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跨过公司国际化程度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M型相关关系。在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四阶段模型,国际化程度与绩效的相关性问题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绩效;四阶段模型一、 样本选择和统计描述 为了对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与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