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17-01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已然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研究的课题。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积极探索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经过多年音乐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根据学生心理,创设课堂情景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是实现良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天生好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肢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大胆的“说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脚,更动脑,愉快地迈进音乐的殿堂,营造一个轻松而富有趣味的学习乐园,让孩子们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二、引导学生想象美,诱发其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碰到这种现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有的听了为之倾倒,如痴如醉;有的听了味同嚼蜡,毫无反应。前者显然已通过聆听,对作品产生了联想,融入到了作品情境中,而后者纯粹只是听了作品的旋律,没有展开想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音乐的灵性。
如:唱歌课《嘀哩嘀哩》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提问、看图、意境、故事四种导入法。师:“有一个可爱的小花籽在找春天姐姐,可是春天姐姐到哪里去了呢?一会儿请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告诉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各种图片。(冰雪融化、小河流水、万物苏醒……)生:“我听到了流水和小鸟的声音;我听到了冰雪融化的声音;我听到了泉水丁冬的声音;我看到了万物苏醒,春天来了……”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具体生动的理解,学起来也更有兴趣了。
三、师生互动,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获得学生的友爱、理解和信任,共同体验音乐美的愉悦。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受着教育。施教者传授知识的权威感因而淡化、隐退。审美媒介的信息不是由施教者向受教者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平等式对称,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是教师、是学生、是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我的小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爱抚小鸡的心情,表现小主人公对小鸡的喜爱,唱出小鸡的“小”、“绒”、“可爱”,他居然带来了一只“小绒鸡”(道具)那毛绒逼真的样子,启发学生将爱抚小鸡的动作“轻”“柔”“爱”表现在歌唱的情感里,学生的歌喉不再吼叫,避免教师语言上的直白:“这儿的力度要强些,那儿的力度要弱些”和机械地“这儿重一点,那儿美一点”的要求。一只小绒鸡的出现,师生们都进入了“小鸡”的角色,学生还分别扮演小主人公,用动作表现给小鸡喂水吃米……教师的忘我投入,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课堂气氛活跃、浓郁。
四、利用课堂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并乐于参与。前些年我听见使用最多的一句课堂评价是“你真棒!”。我认为,任何的评价都不应该是随意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参与状态等方面进行,同时也要突出音乐课的学科性,音乐是听觉艺术,当学生能正确听辨音准时,可以称赞他们:“你们的音乐耳朵真灵!”;当学生演唱歌曲情感到位,声音优美时,可以赞美他们:“同学们的声音如同小黄鹂般令老师陶醉!”;当个别学生表现突出时也可以表扬他:“你真是五(3)班好声音!”。此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显得更加真实和亲切,也是激发学生进步的好方法。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做到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去感染他们的心弦,与孩子的心灵靠近。孩子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都应该要用心去维护他们的自由,保持他们的乐趣。特别是音乐教师,更应该利用好音乐学科所具有的情感特点去激发、培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已然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研究的课题。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积极探索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经过多年音乐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根据学生心理,创设课堂情景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是实现良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天生好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肢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大胆的“说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脚,更动脑,愉快地迈进音乐的殿堂,营造一个轻松而富有趣味的学习乐园,让孩子们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二、引导学生想象美,诱发其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碰到这种现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有的听了为之倾倒,如痴如醉;有的听了味同嚼蜡,毫无反应。前者显然已通过聆听,对作品产生了联想,融入到了作品情境中,而后者纯粹只是听了作品的旋律,没有展开想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音乐的灵性。
如:唱歌课《嘀哩嘀哩》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提问、看图、意境、故事四种导入法。师:“有一个可爱的小花籽在找春天姐姐,可是春天姐姐到哪里去了呢?一会儿请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告诉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各种图片。(冰雪融化、小河流水、万物苏醒……)生:“我听到了流水和小鸟的声音;我听到了冰雪融化的声音;我听到了泉水丁冬的声音;我看到了万物苏醒,春天来了……”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具体生动的理解,学起来也更有兴趣了。
三、师生互动,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获得学生的友爱、理解和信任,共同体验音乐美的愉悦。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受着教育。施教者传授知识的权威感因而淡化、隐退。审美媒介的信息不是由施教者向受教者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平等式对称,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是教师、是学生、是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我的小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爱抚小鸡的心情,表现小主人公对小鸡的喜爱,唱出小鸡的“小”、“绒”、“可爱”,他居然带来了一只“小绒鸡”(道具)那毛绒逼真的样子,启发学生将爱抚小鸡的动作“轻”“柔”“爱”表现在歌唱的情感里,学生的歌喉不再吼叫,避免教师语言上的直白:“这儿的力度要强些,那儿的力度要弱些”和机械地“这儿重一点,那儿美一点”的要求。一只小绒鸡的出现,师生们都进入了“小鸡”的角色,学生还分别扮演小主人公,用动作表现给小鸡喂水吃米……教师的忘我投入,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课堂气氛活跃、浓郁。
四、利用课堂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并乐于参与。前些年我听见使用最多的一句课堂评价是“你真棒!”。我认为,任何的评价都不应该是随意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参与状态等方面进行,同时也要突出音乐课的学科性,音乐是听觉艺术,当学生能正确听辨音准时,可以称赞他们:“你们的音乐耳朵真灵!”;当学生演唱歌曲情感到位,声音优美时,可以赞美他们:“同学们的声音如同小黄鹂般令老师陶醉!”;当个别学生表现突出时也可以表扬他:“你真是五(3)班好声音!”。此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显得更加真实和亲切,也是激发学生进步的好方法。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做到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去感染他们的心弦,与孩子的心灵靠近。孩子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都应该要用心去维护他们的自由,保持他们的乐趣。特别是音乐教师,更应该利用好音乐学科所具有的情感特点去激发、培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