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是从教材中挖掘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审美;感受美;审美能力
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Webster 大学辞典)。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海森堡认为“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
1 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个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来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
2 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1认识自然之美。教师用幻灯展示晶莹璀璨的金刚石、播放溶洞里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和石笋录相、实物展示深灰色的石墨,让学生观察硫、木炭、红磷、铁丝、氢气等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色彩之美,亲手制作鲜艳的胆矾晶体等,体会化学无穷的魅力。
2.2认识规律之美。教师借助有关定律等知识的教学,指出科学家致力于揭示客观事物和困难问题,寻求简单的解,把众多的自然现象以简洁的公式或定律来表达。而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公式、定律里却蕴含着许多自然界的奇妙。如质量守恒定律,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对成千上万个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包罗万象却透彻明了。再如元素周期表,7个周期、16个族,以表格的具体形式,反映无机世界的110多种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2.3认识创造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质就是创造的过程。比如:凯库勒受梦中遇蛇的启发,提出苯的环形结构。门捷列夫在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广受质疑的时候,他却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它的发现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同时,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后来的科学家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在30年时间里又发现了22种新的元素。化学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门捷列夫的创造。
3 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化学世界外在美的感染和激励,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美丽的心灵。在学到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元素钋的命名就是她首先发现这种元素,并取名为“钋”(Polonium),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历时数年,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石里提炼出几克镭。但她放弃发明专利,把提炼镭的方法公布于全世界,又把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的几克镭捐献出来,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居里夫人还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她的金子一般的心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动。
3.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活动具有美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投影或录像等,向学生充分展现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开设各种性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走入妙趣横生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记得《石灰吟》这首诗吗?从化学角度看其中涉及哪些物质和变化?通过对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学生既巩固了化学知识,又能陶冶情操。
3.3抓住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设各种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严谨与艰辛,了解实验现象的神奇,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等。如: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颜色不变。由此提出: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面对这种现象,学生自然会质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水到渠成。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在实践中创造美,思维得到了开发,知识得到了掌握,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社会责任感,锻造能为国家献身的有用之才,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如何通过化学教学优化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意志》毛桂华 《科学教育家》2009.0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07
[3]《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书》夏正盛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江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张红先,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学教师,长期于教学一线执教毕业班化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邮编:430301;电话:13545085093;信箱:[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中学生;审美;感受美;审美能力
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Webster 大学辞典)。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海森堡认为“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
1 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个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来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
2 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1认识自然之美。教师用幻灯展示晶莹璀璨的金刚石、播放溶洞里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和石笋录相、实物展示深灰色的石墨,让学生观察硫、木炭、红磷、铁丝、氢气等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色彩之美,亲手制作鲜艳的胆矾晶体等,体会化学无穷的魅力。
2.2认识规律之美。教师借助有关定律等知识的教学,指出科学家致力于揭示客观事物和困难问题,寻求简单的解,把众多的自然现象以简洁的公式或定律来表达。而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公式、定律里却蕴含着许多自然界的奇妙。如质量守恒定律,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对成千上万个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包罗万象却透彻明了。再如元素周期表,7个周期、16个族,以表格的具体形式,反映无机世界的110多种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2.3认识创造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质就是创造的过程。比如:凯库勒受梦中遇蛇的启发,提出苯的环形结构。门捷列夫在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广受质疑的时候,他却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它的发现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同时,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后来的科学家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在30年时间里又发现了22种新的元素。化学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门捷列夫的创造。
3 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化学世界外在美的感染和激励,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美丽的心灵。在学到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元素钋的命名就是她首先发现这种元素,并取名为“钋”(Polonium),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历时数年,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石里提炼出几克镭。但她放弃发明专利,把提炼镭的方法公布于全世界,又把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的几克镭捐献出来,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居里夫人还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她的金子一般的心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动。
3.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活动具有美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投影或录像等,向学生充分展现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开设各种性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走入妙趣横生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记得《石灰吟》这首诗吗?从化学角度看其中涉及哪些物质和变化?通过对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学生既巩固了化学知识,又能陶冶情操。
3.3抓住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设各种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严谨与艰辛,了解实验现象的神奇,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等。如: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颜色不变。由此提出: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面对这种现象,学生自然会质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水到渠成。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在实践中创造美,思维得到了开发,知识得到了掌握,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社会责任感,锻造能为国家献身的有用之才,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如何通过化学教学优化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意志》毛桂华 《科学教育家》2009.0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07
[3]《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书》夏正盛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江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张红先,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学教师,长期于教学一线执教毕业班化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邮编:430301;电话:13545085093;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