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649666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是从教材中挖掘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审美;感受美;审美能力
  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Webster 大学辞典)。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海森堡认为“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
  1 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个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来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
  2 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1认识自然之美。教师用幻灯展示晶莹璀璨的金刚石、播放溶洞里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和石笋录相、实物展示深灰色的石墨,让学生观察硫、木炭、红磷、铁丝、氢气等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色彩之美,亲手制作鲜艳的胆矾晶体等,体会化学无穷的魅力。
  2.2认识规律之美。教师借助有关定律等知识的教学,指出科学家致力于揭示客观事物和困难问题,寻求简单的解,把众多的自然现象以简洁的公式或定律来表达。而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公式、定律里却蕴含着许多自然界的奇妙。如质量守恒定律,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对成千上万个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包罗万象却透彻明了。再如元素周期表,7个周期、16个族,以表格的具体形式,反映无机世界的110多种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2.3认识创造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质就是创造的过程。比如:凯库勒受梦中遇蛇的启发,提出苯的环形结构。门捷列夫在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广受质疑的时候,他却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它的发现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同时,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后来的科学家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在30年时间里又发现了22种新的元素。化学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门捷列夫的创造。
  3 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化学世界外在美的感染和激励,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美丽的心灵。在学到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元素钋的命名就是她首先发现这种元素,并取名为“钋”(Polonium),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历时数年,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石里提炼出几克镭。但她放弃发明专利,把提炼镭的方法公布于全世界,又把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的几克镭捐献出来,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居里夫人还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她的金子一般的心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动。
  3.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活动具有美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投影或录像等,向学生充分展现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开设各种性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走入妙趣横生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记得《石灰吟》这首诗吗?从化学角度看其中涉及哪些物质和变化?通过对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学生既巩固了化学知识,又能陶冶情操。
  3.3抓住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设各种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严谨与艰辛,了解实验现象的神奇,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等。如: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颜色不变。由此提出: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面对这种现象,学生自然会质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水到渠成。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在实践中创造美,思维得到了开发,知识得到了掌握,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社会责任感,锻造能为国家献身的有用之才,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如何通过化学教学优化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意志》毛桂华 《科学教育家》2009.0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07
  [3]《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书》夏正盛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江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张红先,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学教师,长期于教学一线执教毕业班化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邮编:430301;电话:13545085093;信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中小学志愿服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日益加快前进步伐。但由于比国外志愿服务起步晚、专业研究慢,出现志愿服务理念模糊、主体和人员偏少、形式单一、效果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县(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这迫切需要梳理问题,明晰志愿理念;完善志愿服务的协调机制;结合社会需求丰富活动形式等有效途径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学生;志愿服务;策略  志愿服
到基层去,到低端岗位去,自己就一定会贬值吗?  每到就业季,就会有声音说:大学生不要光盯着高大上的岗位,非大公司、大单位、大平台不去。为什么就不能开出租、卖豆腐?老把自己当“天之骄子”,端着,还嚷就业难,这是就业观的扭曲。  然而,反对这种看法的会说,高考,是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寒门子弟纷纷挤上这根独木桥,求的就是实现阶层的跃迁。如果选择这些低端岗位,干吗要上大学呢?不上学都能干的事,本科毕业甚至
其实,快乐与不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快乐的人习惯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忧愁的人习惯和人攀比,总是去寻找自己的悲哀,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教师,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国家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很多一线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喜怒哀乐起伏大、焦虑等已成为教师们最主要的身心健康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呢?  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从点滴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寻找快乐
为了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净化师生思想,促使师生努力学习,建功立业,河南省示范性高中西华二高本学期开展了以“做一个有志气的二高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此加强对全校师生励志教育,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和讨论阶段。广泛利用报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广播等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发动,使全校师生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共开设了四个专题,其中两个专题都是对中国古诗词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  作为教研员,我曾对十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情况做了调查:首先,该专业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大多学的是非汉语文学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其次,古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行,其中数学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学科之一。面对数学新课程,老师们有很多困惑,新的数学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面对新的课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在数学基础教学中的体会,联系当今实际,就初中数学中的“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谈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浅显看法。  初中数学新课
在顺德西山小学,有一门特殊的种子课程。这门课程除了讲授种子知识,还特别注意培养人文底蕴,包括对自然的好奇,对探索的热情,对美好事物的分享,等等。  校园里有个种子旅行馆,里面陈列着上千种各色种子。放假的时候,这些种子会被学生带回家乡“旅行”。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外乡人”,顺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很多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对真正的故乡几乎没有印象。通过种子的移植,可以让他们想起故乡的亲人,想起在遥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世界观。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
台湾政治大学前几天召开2014届陆籍新生入学欢迎会。会上一名高年级研究生向新人介绍校史时,登台张嘴就说:“各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家好!”这样“见外”的言论,包括笔者在内所有陆生都觉得非常刺耳。而绿营媒体《自由时报》第二天的报道,更是用心险恶。报道称:“有中国学生对就读台湾史研究所的政大学生比中指,理由是他称中国为‘中国’。”  这位来自台湾历史研究所的学生当面称呼陆生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无
管理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是一门管理特殊人群的艺术。  “鲧”和“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对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很有启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味地依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惩罚学生,缺乏必要的疏导,就会像“鲧”治理洪水一样,不但未能堵住洪水,反而弄得到处洪水泛滥、顾此失彼。最终,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是学生的埋怨和对立。实践证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分的“堵”是难以奏效的。 教师育人离不开引导,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