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小学科学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从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对学生的错误善加利用,展开有效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前概念;转变;策略;外显化;应用;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在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是和事实相悖的。而教师对于这些调查结果,往往熟视无睹,白白浪费了可贵的学习资源也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否定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来展开教学,因为这是徒劳的。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学生自己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顽固,不容易转化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是错误的。教材中也提供了这样的课例,教科版《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教科版《比较水的多少》,苏教版《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等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从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的角度出发,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提炼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构建学生一个全新的厚实的概念。
一、发现学生的“错误”——外显化学生内隐的概念
斯太威和伯克威茨的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现象之间的矛盾,建立有效的认知冲突,能够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转变。所以,在教学中,证明学生错了,能够有效的促进科学课的教学进程。既然学生的前概念是天然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前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展开教学前,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使学生错误前概念外形化的策略有对话法、画图法、问卷调查法等。这些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调查研究也是比较好的方法。通过简单的选择,可以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前概念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来设计教学方案,使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应用更加有效。
(一)、对话法
例如,曾宝俊老师的《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一课中使用了对话法,教师提供了网球、木块、沙包、纸片、羽毛、气球、一张纸巾、纸飞机,让它们自由下落,研究它们物体下落跟什么有关。通过对话,展现了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越轻下落越慢。教师在想,这是一课重现科学历史的好题材,教师着重从展现学生错误前概念这一角度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就放在了证明你们错了。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注重于教学的逻辑推理了。教师用两个乒乓球,一个空的,一个贮满了水,利用录像机来回放,从而来证明学生想错了。同时,建构来建构一个全新的概念,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跟轻重没有关系,两个球同时着地。
(二)、画图法
例如,沈国萍老师的《蜗牛》就使用了画图法,让学生先画印象中的蜗牛,重视展现学生前概念中的对于蜗牛的不完整的形象。然后到户外实地观察,比较自然界中的蜗牛和印象中的蜗牛的区别,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加深对蜗牛外形的描述。
(三)、调查问卷法
又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这一课时,课前做了一个调查问卷:你有什么办法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吗?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水里放食盐。至于放多少食盐都没讲,放糖、味精等也没有人讲到。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教师给学生提供五杯“无毒”溶液,分别是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淡盐水、清水,让学生把马铃薯放进去,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然后来研究这一些溶液。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分析教材,认识到,在本课中,教师要“破坏”学生的前概念,从而来建立学生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让学生来“尝一尝”,直接证明你们错了。从而展开教学,就不局限于浓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一认识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已经指向了微观领域的教学了。
上面三个课例,都重视了把学生内隐的错误概念,或者不完全概念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逐步针对这些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策略,其教学的意图是明显的,是真正基于课堂的,卓有成效的策略。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基于前概念展开教学
教学,不能够浅尝辄止,而是要更上一层楼,提升教学的理论高度,把教学引向更有价值的领域。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旧概念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其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善加利用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训练片段,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变。
钱学森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所以,我们在科学课上,要设计符合学生前概念的课。如果学生的前概念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大胆的把这种错误给学生进行放大,让大家一起来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错误具有更大的教学价值。剖析错误,是为了彻底反思,让学习更加理性。
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被展现了出来,教师就要善加利用。教师继续提供一些学生继续前行所需的材料,让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自主分析前概念所存在的错误。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领悟,在错误前概念基础上,把教学的深度不断提升。这一步的深入,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基于前概念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决定了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们通过画图、对话来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善加利用前概念展开教学,在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设计教案,展开教学,学生的“错误”是可以做文章的,设计基于前概念展开教学的方案,牢固树立为转变学生概念而教的理念,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郁波主编,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郝金华主编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唐锦华,《全程关注 分层推进 逐步转变》;
4、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5、姚正东,《细细品味科学课材料的三味》,《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江苏215536】
关键词:前概念;转变;策略;外显化;应用;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在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是和事实相悖的。而教师对于这些调查结果,往往熟视无睹,白白浪费了可贵的学习资源也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否定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来展开教学,因为这是徒劳的。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学生自己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顽固,不容易转化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是错误的。教材中也提供了这样的课例,教科版《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教科版《比较水的多少》,苏教版《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等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从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的角度出发,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提炼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构建学生一个全新的厚实的概念。
一、发现学生的“错误”——外显化学生内隐的概念
斯太威和伯克威茨的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现象之间的矛盾,建立有效的认知冲突,能够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转变。所以,在教学中,证明学生错了,能够有效的促进科学课的教学进程。既然学生的前概念是天然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前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展开教学前,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使学生错误前概念外形化的策略有对话法、画图法、问卷调查法等。这些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调查研究也是比较好的方法。通过简单的选择,可以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前概念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来设计教学方案,使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应用更加有效。
(一)、对话法
例如,曾宝俊老师的《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一课中使用了对话法,教师提供了网球、木块、沙包、纸片、羽毛、气球、一张纸巾、纸飞机,让它们自由下落,研究它们物体下落跟什么有关。通过对话,展现了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越轻下落越慢。教师在想,这是一课重现科学历史的好题材,教师着重从展现学生错误前概念这一角度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就放在了证明你们错了。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注重于教学的逻辑推理了。教师用两个乒乓球,一个空的,一个贮满了水,利用录像机来回放,从而来证明学生想错了。同时,建构来建构一个全新的概念,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跟轻重没有关系,两个球同时着地。
(二)、画图法
例如,沈国萍老师的《蜗牛》就使用了画图法,让学生先画印象中的蜗牛,重视展现学生前概念中的对于蜗牛的不完整的形象。然后到户外实地观察,比较自然界中的蜗牛和印象中的蜗牛的区别,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加深对蜗牛外形的描述。
(三)、调查问卷法
又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这一课时,课前做了一个调查问卷:你有什么办法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吗?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水里放食盐。至于放多少食盐都没讲,放糖、味精等也没有人讲到。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教师给学生提供五杯“无毒”溶液,分别是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淡盐水、清水,让学生把马铃薯放进去,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然后来研究这一些溶液。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分析教材,认识到,在本课中,教师要“破坏”学生的前概念,从而来建立学生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让学生来“尝一尝”,直接证明你们错了。从而展开教学,就不局限于浓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一认识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已经指向了微观领域的教学了。
上面三个课例,都重视了把学生内隐的错误概念,或者不完全概念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逐步针对这些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策略,其教学的意图是明显的,是真正基于课堂的,卓有成效的策略。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基于前概念展开教学
教学,不能够浅尝辄止,而是要更上一层楼,提升教学的理论高度,把教学引向更有价值的领域。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旧概念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其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善加利用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训练片段,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变。
钱学森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所以,我们在科学课上,要设计符合学生前概念的课。如果学生的前概念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大胆的把这种错误给学生进行放大,让大家一起来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错误具有更大的教学价值。剖析错误,是为了彻底反思,让学习更加理性。
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被展现了出来,教师就要善加利用。教师继续提供一些学生继续前行所需的材料,让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自主分析前概念所存在的错误。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领悟,在错误前概念基础上,把教学的深度不断提升。这一步的深入,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基于前概念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决定了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们通过画图、对话来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善加利用前概念展开教学,在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设计教案,展开教学,学生的“错误”是可以做文章的,设计基于前概念展开教学的方案,牢固树立为转变学生概念而教的理念,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郁波主编,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郝金华主编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唐锦华,《全程关注 分层推进 逐步转变》;
4、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5、姚正东,《细细品味科学课材料的三味》,《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
【作者单位: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江苏21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