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共育中发挥儿童读经的育人性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能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亲子读经活动,则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文章从“正确选择读经教材”“培养儿童读经的持久热情”“以亲子互动为中心”“家校共育‘悦读悦乐’”四方面论述如何在家校共育中发挥儿童读经的育人性。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亲子读经
  儿童读经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它对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亲子读经的育人性。
  一、正确选择读经教材
  在家校共育中发挥儿童读经的育人性,应以民族文化根基的经典为教材。首先,其内容应该蕴含着先贤们贯通千古的、普适的人性人情和醇厚笃实、精湛深挚的思想观念,由此给儿童以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洗礼;其次,其形式应该洋溢着汉语的心脉律动和沛然生气,释放出鲜活明丽、历久弥新的审美感染力,从而对儿童的表达力乃至表现力产生直接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就内容而言,时下热门的“三百千”以及《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虽然其中不乏立身行事、正心养性的有益格言,但总体来看这些读物与现代文化的隔膜很深。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三纲”价值观和囿于经验的陈旧知识观。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儿童读经的育人性,要给儿童注入忠、孝、悌、信、义、礼等元素,更要培养其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博弈中诸如坚韧、发奋、刚健等实现自我价值的元素;要培养儿童在长者面前“呼而应”“命而行”“疾趋揖”“退恭立”的尊师重道精神,更要培养其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独立判断、自由思维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要培养儿童温、良、恭、谦、让等和美人格,更要培养其质疑、批判、突破框格、追求卓越的精神。
  就形式而言,有些蒙学读物在编写时一味追求押韵,使文本丧失了汉语的表达活力。如《百家姓》虽然四字协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缺乏文理、意趣寡薄。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根本,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完整的文化基因。儿童读经,应诵读儒、道、释三家经典,这样才能保证儿童接受到完整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而在经典中,又当以《论语》为诵读的起点,它是奠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之所在。
  选择《论语》作为家庭读经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搭配《诗经》和唐诗宋词,让儿童感受汉语卓越的表达形式。《诗经》和唐诗宋词不仅追求诉诸感官、愉悦口耳的声律,更深度凸显了生命内在的心魂之搏、血脉之流,并使两者浑然天成,以入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妙境界。长短错杂的诗词凸显的恰恰是诗人表现性用语中特有的参差错落、抑扬顿挫的生命节律,是诗人充沛的生命活力之表征。这些便是值得儿童传诵和品味的经典名篇,是当代母语文化创造性发展的宝贵资源。
  二、培养儿童读经的持久热情
  儿童读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在这漫长的学习积累和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呵护孩子的读经热情,从各种角度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关注过程,让孩子在熟读经典、熟读至诵的过程中,多识文字,多些积累,保持兴趣、永葆热情是最重要的。
  儿童喜欢模仿,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经就容易产生兴趣。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其次,家长的热情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初始阶段儿童未进入状态,须耐心地去引导。
  现在的儿童学习和生活大多都是由家长、老师进行包办式的管理,造成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依赖性。过度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也使少数儿童因认识上的偏差和意志品质的不完善变得见异思迁、缺乏恒心、知难而退;少数儿童因长期的学习失败使他们自我否定倾向严重,缺乏自信,对学习无兴趣、无期待、无目标。而读经这种相对枯燥的内容更考驗学生的意志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在心理上首先要有良好的定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不利于其自信心的树立。家长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有一个温暖、稳固的后方。适时的鼓励对于在读经背典中遇到困难的孩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鼓励他们敢于对自己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毅力。
  三、以亲子互动为中心
  儿童读经活动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是最为密切而持久的,亲子情感营造的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产生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在理想的亲子教育环境中,父亲和母亲共同担负着教育子女的任务,共同为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承担责任。中国历代以来讲求“男尊女卑”,教育孩子似乎是母亲的天职。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数父母都对亲子教育的观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但“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的传统思想还在影响着人们。其实父亲对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样有益,尤其在形成良好的社交方式和性别角色教育中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这表现在:第一,父亲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更多是通过“身教”的方式,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明显不同于母亲在教育过程中更多使用言语交谈的方式。第二,父亲能与孩子在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子女则能学习父亲独立、自主、坚强等良好的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三,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子女形成完善的性别认知,对其长大后的婚姻生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父亲在儿童读经活动中同样非常重要。
  四、家校共育“悦读悦乐”
  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以“积极伴读者”的角色参与学校的各项读经活动,如开展“亲子故事会”“班级读经博客”“故事妈妈进课堂”“幸福妈妈读经会”“书籍跳蚤市场”等生动活泼的读经活动。除此之外,还可在社区开展“家庭读经会”“小区读经会”等亲子读经活动。这些读经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家庭亲子读经作为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下,一定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其他文献
2009年1月12日至14日,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副校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安载鹤副处长、亚洲文明研究院赵轶峰院长、朱相吉副教授一行4人应邀赴韩国,对韩国学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进行了访问。访问期间,依据此前双方多次交流协商所达成的共识,张绍杰副校长代表东北师大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李瑞行副院长共同签署了两个机构之间的正式合作协议。该协议设定了双方在研究生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成都市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出现了公推直选、"三会"开放、"三务"公开及民主评议等多个突破性的民主改革,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
近年来,分层教学的提出使农村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文章在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之后,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完善分层教学的应用效果,有效提升农村地
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其重要来源。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具体体现在正确处
简要介绍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现状,综述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并根据细菌耐药性现状及产生机制,提出了克服细菌耐药性包括交叉耐药性的一系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