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一个荒凉的时代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代结束了
  第二年冬天,天气出奇地寒冷
  而在它的最后一场飞雪中
  一封来自远方的重点大学录取书竟然落在了我的手中!
  ——王家新《一九七六》
  
  诗人王家新在他的诗作中记载了一件令他毕生难忘的大事,诗中的“第二年”正是恢复高考的1977年。王家新清楚地记得:去领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是一个漫天飞雪的天气,“外面雪花飘舞,心中血在燃烧。”
  王家新是当代著名诗人,创作力持久而旺盛,从上大学创办珞珈山诗社公开发表诗作到今天,王家新写诗已经30年了。王家新成名于朦胧诗潮后期,经过第三代诗潮,再到如今的个人化写作,其间风云变幻潮涨潮落,他以坚持和独立的品格历久弥新。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经这样评价他:“王家新属于少数一批坚持下来的诗人之一,他从来没有让步退缩。”
  
  文学梦的诞生
  
  王家新的父母都是中小学教师,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在文革期间饱受了工作调动之苦。他跟着父母从县中学调到区中学,后来又调到偏远的山区中学。这是一个知识荒漠的年代。在中学时候他就爱上了文学,却苦于没有书可看,而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是爱莫能助。
  “小时候实在没什么书看,我就架着梯子去看天花板上糊的旧报纸,甚至把鲁迅的杂文都背诵下来了。”王家新在后来的访谈中回忆起年幼时的读书情景感叹道。
  上初中的时候,王家新从他母亲的一位朋友黄阿姨家里读到了一本《大学春秋》。书里描写的大学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追求和梦想让年幼的他热血澎湃。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读到“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是民族的耻辱”这种慷慨陈词。
  读到高中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家里有很多藏书的同学。至今王家新还记得,那天这位同学神秘地问他要不要看书,于是他便半信半疑地跟着去了这同学的家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宝藏,那只大木箱里居然有《冯至诗文选》《曹禺剧作选》《殷夫诗文选》等10多本书”,王家新回忆道。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着这些书籍。走在山区的上学路上,他常常大声朗诵冯至的诗歌。王家新说:“正是冯至早期那些抒写青春苦闷的诗,唤起了我内心里一种诗的觉醒。”
  
  知青年代的文学梦
  
  1974年,王家新高中毕业了。这时他刚好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被分到肖川区(今均县镇)农化厂劳动,生产一种名叫“5046”的菌肥。王家新在平时劳动之余,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爱好。他常常跟其他知青点的文学青年来往,并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县文化馆发表了他写的诗,区报社也常常发表他写的通讯报道,有时候还邀请他去进行文学创作活动。
  1976年,他本来有一个机会去读大学,体检也已经通过了,但最后却被当地领导的女儿顶替了。回忆起这件事,王家新并不抱怨,“那是一所化工学院”,“我在冰天雪地的山岭上吟诵一番毛主席《沁园春·雪》后,也就不痛苦了,反正我也不想上那个学校。”
  
  高考作文获得满分
  
  王家新默默地在农化厂劳动和写作,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那天。“消息如一缕春风,唤起了我心中压抑已久的愿望。但同时,县宣传部抽调我去整‘农业学大寨’的材料,要花大半个月,我简直心急如焚。”在整理材料结束后,他马上向农化厂请了10天假,开始废寝忘食地复习备考。1977年的高考是在12月进行的,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王家新说道:“那一年的寒冷似乎还在我体内久久燃烧。”
  回忆当年的情形,王家新感到自己的语文、政治、历史都考得很好,尤其是语文,只是数学不够理想,但是考上大学应该没有问题。当年作文的题目是《学雷锋的故事》,他写了一个哑巴进饭店的故事,文章的故事曲折,语言非常生动精练。直到后来上了大学,王家新才知道自己作文被评了满分。
  根据当时估分情况,他第一志愿报考了武汉大学中文系,随后的志愿是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最后被武汉大学中文系优先录取。他进武大后,当上了中文系的学习委员,省广播台还广播了他的高考作文。
  这一次高考,彻底改变了王家新的命运。在1978年的春天,王家新“倒退着挥手,拎起背包”,告别了曾经劳动了3年多的农化厂,也告别了那个荒凉的时代,走进了樱花盛开的武大校园。
  
  王家新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教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其中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责任编辑 张家瑜
其他文献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
愿双子座的花季如花一般绽放,却永不凋零。  ——予所有处于花季的双子座      “双子座性格多重,且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时常在忧郁与阳光之间徘徊……”我捧着书,望着窗外泛滥的阳光,会心一笑。  是的,我的阳光与忧伤你永远都分不清,只因为我是双子座。  我喜欢郭敬明的《幻城》那唯美的雪国风景,那充满梦幻色彩的人物,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忧郁。我却又喜欢许佳的《我爱阳光》,那看似平凡的高中生活,那普通
这是一所面向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我给新生上第一节课的事情。“起立!”大家都站了起来。但是,有一名学生似乎在耍滑头未起立。“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   我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是的,A君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我看着像是他在坐着。  糟糕!我做了对不起A君的事。我为自
赵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相声表演艺术家。1968年下乡到兵团三十二团五连。当过农工、开过拖拉机。曾创作表演革命故事等曲艺节目,多次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好评,是兵团的优秀曲艺演员之一。1976年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同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1985年,曾荣获中国十大笑星称号。  a  名字的由来  其实赵炎本不叫赵炎,他叫赵殿燮,是一位街坊老头帮着取
儿子:辰风(初三学生) 妈妈:陌香(初中教师)  儿子的话  我有个同学,家里有钱,学习很差,初二就辍学回家了。正当升入初三的我们埋头苦读时,他来到学校里,跟我们炫耀,还说什么书读得再好又怎么样,还不是给他们富二代打工!  他衣着光鲜,面色红润,而我们,同样的年龄,被书山题海压得面呈菜色。想到未来,更是一片迷茫,我们连高中能考得怎样还不知道,再一想到大学毕业还得四处奔波找工作就头大。听说刚毕业的大
缅甸对于我最初、最强烈的吸引是来自蒲甘——毋庸置疑,就是传说中蒲甘平原上的那个曾经拥有444万座佛塔、号称“万塔之城”的地方。是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去过了越南、泰国等地的各种水上集市,对缅甸中部的茵莱湖的胜景也许就没有那么感兴趣了;但如果你也去过了柬埔寨的吴哥窟,就一定会对与之齐名的蒲甘佛塔群心生向往。4月底的蒲甘正酷暑难当,我不知疲倦、满怀欣喜地穿越蒲甘平原,试图登上每一座在地图上都能找到名号的佛
《我的同桌是班长》的主人公叫杨自热,他生于富裕家庭,学习不好,还爱做小动作和耍贫嘴。因为同桌是班长“狮子王”蔡一心,他感到自己处处受到监视和限制,十分别扭。并且每次发生冲突,他总觉得老师在处理时都偏袒班长,让他有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感觉。令人惊讶的是,他却意外地当上了副班长,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显示自己小男子汉的威严。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软硬兼施,企图收买或制服班长。这下可好,两个班长的大战就此拉开了
叶剑英元帅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917年夏,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即云南讲武堂)。在这期间,他勤学苦练,成绩优良,除学好炮兵课程外,还练就一手精湛的劈刀技术。  当时讲武堂有一名日本教官,常找人比试劈刀,取胜之后往往目中无人。叶剑英决心打败这个骄矜的日本人,他于是和一个名叫金至顺的朝鲜人,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练习对劈。半年后,叶剑英用娴熟的刀法,使日本教官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
梳麻花辫子的雨君,穿搭襻鞋的雨君  棉布的雨君,长裙的雨君  是条微笑的鱼,沉湎于温暖的水域  偶尔被水草缠绕,所幸都不是死结  被女生同化的人,为女生写作到底的人  好奇的人,自卑的人,透明的人  想入非非的人,漫无目的的人  恍惚的人,心智依旧在成长的人  不是作家,以一寸一寸速度写作的人,  会被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声旋律击中的人  在歌声和书本中终日游荡、不可自拔的人  写过一点东西以后有点
2月3日,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长袁桐利到省档案馆新馆拟选址现场进行调研指导。期间,听取省档案馆馆长吕素维关于新馆项目的建议和规划情况的汇报,对拟选址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要求省档案馆加快相关工作推进力度,争取使新馆项目早日得到落实。  在当前全省疫情防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袁桐利常务副省长在百忙中对省档案馆新馆项目进行调研指导,是对省档案馆工作极大的激励和关怀。吕素维馆长表示,一定按照省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