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K话题
随着开学临近,2011级大学新生也将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在每年开学之际,新生父母亲戚成群护送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从报名缴费,搬运行李,到铺床叠被,家长也是“身体力行”,为子女一一安排好。高校周围,更是“一房难求”。那么新生入学,家长要不要陪送?
正方观点
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家长当然要送送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就近入学,许多生活上的问题都由家长料理。因此,到了上大学,很多新生都希望家长陪送,壮壮胆;而家长们也是放心不下,“孩子经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当然要送送了。”
有家长表示孩子平时较少出门,一个人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大学,路途较远,身上的财物较多,客流量又较大,有时还需转车,独自上路不安全。所以父母为了减少担心,还是想陪伴孩子去上大学。
家长陪同报到不等于不自立。孩子逐渐成熟、独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初次出远门,家长陪送,也是他们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
对许多孩子来说,上大学是其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中许多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护送上学,可以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以此来缓冲因环境突变带来的失落和无措。只要家长不是抱着给孩子当“保姆”的目的,护送孩子上大学、帮他们迈好“第一步”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大一新生认为应人性化看待陪送与自立的关系,“我的家长会陪我去大学报到。我认为,依据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陪送,毕竟对我们这些没出过远门的人来说,独自去报到是一个挑战。父母送我们上学,并不代表什么都替我们包办;不送我们,也不代表我们的自立能力马上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考上大学皆大欢喜,值得庆祝。须知,寒窗12年,金榜题名,考生辛苦,家长何尝不辛苦?如今高考有了好结果,除去有一种不放心孩子的因素之外,送孩子上大学何尝没有一起出去放松放松的意思呢?所以,有时候家长陪送,倒不一定就表明孩子不独立、娇生惯养。
送与不送,都是个私人问题。这里面的很多原因,并不是谁可以凭借表象再加上“合理想象”就可以得出的结论。因为从实际情况看,既然肯下本钱去陪孩子上大学,就应该不至于掏不起小旅馆的住宿费。让孩子自己去上大学,肯定是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但是对于家长陪送,我们似乎也不必太过苛责。
反方观点
上大学,是独自担当的开始
一个大二的学生认为,以“过来人”的角度看,上大学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起点。父母要看到孩子作为大学生和成年人的双重身份,要鼓励他们自己去报到。何况,各高校对迎接新生的工作都有妥善安排,多数学校会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接待站迎接新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学新生完全可以“放单飞”。
家长护送孩子入学,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
一般情况下,陪送大军从送出家门到安排好返回家中,少则一天,多则四五天,家长们还要请假。二是浪费钱财,几百几千公里的路程,除了学生的行程开支之外,每增加一个陪送人员,吃、喝、差旅费等方面都要多支出不少。
有人认为,进入大学,孩子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将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以及他们想要独自担当的冲动和愿望,家长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生活保姆”转变为指导孩子处理问题的“心理顾问”。人生吃一堑,才能长一智,父母“放手”的那一刻,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刻。
一位老师认为,大学新生报到,高校盼望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庞大“亲友团”少则父母两人,多则包括爷爷、奶奶、叔婶姑姨等六七人。“亲友团”给学校的接待工作、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不堪其扰。
在这个个性高度张扬的独生子女时代,每一位家长更要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爱,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扪心自问,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将来没有父母翼护的日子里,孩子也能够独撑一片天空。因而,父母之爱的出发点都应是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孩子永远“长不大”,该放手时要放手,因为你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放手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为的就是让孩子有独自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人,总是在磕磕碰碰之中才逐渐长大的。
总结陈词:综合看待
一方面,学生可以结伴而行。大学新生入学可以结伴前往,在开学前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寻找、组织一路同行的伙伴,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组成一组,同往一座城市、一所学校。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又可以避免个人独行的担心害怕和不安全,而且减少家庭支出,缓解交通压力,一举多得。
同时,是否要送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意送则送,不同意就不送。另外,送与不送因人而异。对于平时很少出远门而性格内向,胆子又比较小的孩子,本人又有要求的,家长还是护送的好;对于性格外向,平时经常出门,胆子较大的孩子,孩子本人也不要求的,家长就不需要护送,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做好保障。无论什么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大学新生突然间离开家乡、远离父母,想家、寂寞的心情更会油然而生。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明确责任、完善体系,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保障工作,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如此一来,家长护送与否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编辑 林洁)
随着开学临近,2011级大学新生也将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在每年开学之际,新生父母亲戚成群护送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从报名缴费,搬运行李,到铺床叠被,家长也是“身体力行”,为子女一一安排好。高校周围,更是“一房难求”。那么新生入学,家长要不要陪送?
正方观点
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家长当然要送送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就近入学,许多生活上的问题都由家长料理。因此,到了上大学,很多新生都希望家长陪送,壮壮胆;而家长们也是放心不下,“孩子经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当然要送送了。”
有家长表示孩子平时较少出门,一个人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大学,路途较远,身上的财物较多,客流量又较大,有时还需转车,独自上路不安全。所以父母为了减少担心,还是想陪伴孩子去上大学。
家长陪同报到不等于不自立。孩子逐渐成熟、独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初次出远门,家长陪送,也是他们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
对许多孩子来说,上大学是其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中许多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护送上学,可以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以此来缓冲因环境突变带来的失落和无措。只要家长不是抱着给孩子当“保姆”的目的,护送孩子上大学、帮他们迈好“第一步”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大一新生认为应人性化看待陪送与自立的关系,“我的家长会陪我去大学报到。我认为,依据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陪送,毕竟对我们这些没出过远门的人来说,独自去报到是一个挑战。父母送我们上学,并不代表什么都替我们包办;不送我们,也不代表我们的自立能力马上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考上大学皆大欢喜,值得庆祝。须知,寒窗12年,金榜题名,考生辛苦,家长何尝不辛苦?如今高考有了好结果,除去有一种不放心孩子的因素之外,送孩子上大学何尝没有一起出去放松放松的意思呢?所以,有时候家长陪送,倒不一定就表明孩子不独立、娇生惯养。
送与不送,都是个私人问题。这里面的很多原因,并不是谁可以凭借表象再加上“合理想象”就可以得出的结论。因为从实际情况看,既然肯下本钱去陪孩子上大学,就应该不至于掏不起小旅馆的住宿费。让孩子自己去上大学,肯定是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但是对于家长陪送,我们似乎也不必太过苛责。
反方观点
上大学,是独自担当的开始
一个大二的学生认为,以“过来人”的角度看,上大学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起点。父母要看到孩子作为大学生和成年人的双重身份,要鼓励他们自己去报到。何况,各高校对迎接新生的工作都有妥善安排,多数学校会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接待站迎接新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学新生完全可以“放单飞”。
家长护送孩子入学,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
一般情况下,陪送大军从送出家门到安排好返回家中,少则一天,多则四五天,家长们还要请假。二是浪费钱财,几百几千公里的路程,除了学生的行程开支之外,每增加一个陪送人员,吃、喝、差旅费等方面都要多支出不少。
有人认为,进入大学,孩子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将成为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社会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以及他们想要独自担当的冲动和愿望,家长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生活保姆”转变为指导孩子处理问题的“心理顾问”。人生吃一堑,才能长一智,父母“放手”的那一刻,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刻。
一位老师认为,大学新生报到,高校盼望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庞大“亲友团”少则父母两人,多则包括爷爷、奶奶、叔婶姑姨等六七人。“亲友团”给学校的接待工作、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不堪其扰。
在这个个性高度张扬的独生子女时代,每一位家长更要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爱,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扪心自问,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将来没有父母翼护的日子里,孩子也能够独撑一片天空。因而,父母之爱的出发点都应是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孩子永远“长不大”,该放手时要放手,因为你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放手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为的就是让孩子有独自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人,总是在磕磕碰碰之中才逐渐长大的。
总结陈词:综合看待
一方面,学生可以结伴而行。大学新生入学可以结伴前往,在开学前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寻找、组织一路同行的伙伴,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组成一组,同往一座城市、一所学校。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又可以避免个人独行的担心害怕和不安全,而且减少家庭支出,缓解交通压力,一举多得。
同时,是否要送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意送则送,不同意就不送。另外,送与不送因人而异。对于平时很少出远门而性格内向,胆子又比较小的孩子,本人又有要求的,家长还是护送的好;对于性格外向,平时经常出门,胆子较大的孩子,孩子本人也不要求的,家长就不需要护送,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做好保障。无论什么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大学新生突然间离开家乡、远离父母,想家、寂寞的心情更会油然而生。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明确责任、完善体系,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保障工作,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如此一来,家长护送与否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编辑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