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兀兀以穷年”新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韩愈先生的《进学解》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恒兀兀以穷年”一句中“兀兀”一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被解释为“劳累的样子,”笔者认为不妥,应解释为“勤奋刻苦的样子”。
  关键词:兀兀;进学解;新释;勤勉
  作者简介:易媛(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辞典学、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收录了唐韩愈《进学解》一文,该文假托向学生训话,诫勉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与提高,学生提出疑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是一篇著名的解嘲文章。课本注释将“兀兀”解释为“劳累的样子”,细细品读,我们发现这种解释有失偏颇,值得商榷。
  “兀兀”从构词上看是一个叠音词。所谓的“叠音词”是指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的作用有二。一为状物,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夭夭”描绘的是桃花开放的美盛貌,“灼灼”描绘出了花开鲜艳的样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了女生美好的样子。二为拟声,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3]”“霍霍”是模拟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4]”“瑟瑟”模拟了雪花飘下的声音。以上四例中叠音词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重叠音节能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课本中的“兀兀”是对前句“焚膏油以继晷”的状态进行描绘,将其解释为“劳累的样子”似乎认为“焚膏油以继晷”这样的行为不是自愿而是被迫而成的,与标题“进学”似有不合。
  结合上下文来看,“恒兀兀以穷年”在文中的前后文是“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也。”由此可以看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两句是为了解释“勤”字。如果按照课本注释“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就这样劳累地度过一年”,似乎与“勤”没有什么关联,实为不妥,而将其解释为“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就这样勤奋刻苦地度过一年”就与“先生之业,可谓勤也”较为贴切了。另外文章中多次出现“勤”,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因此“恒兀兀以穷年”的“兀兀”解释为“勤勉貌,勤奋刻苦的样子”更为准确。
  从逻辑上来看,《进学解》是劝人进学的,既为“进学”那便是主动向学的,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既然如此,又何来“劳累”之言?《汉语大词典》对“兀兀”一词在 “勤勉貌”义项下所举例子就有“恒兀兀以穷年”,无“劳累的样子”的义项。进言之,《汉语大词典》对“勤勉”及“劳累”的释义上并无重合之处,“勤勉”是指努力不懈,如:“姦邪不作,盜賊不起,化善者勤勉矣。[5]”“好象原是勤勉守时的她,开始常常请假了。[6]”而“劳累”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由于劳动过度而疲倦,如:“萧队长因为一个半月的勞累,脸又瘦又黄,胡须也长了。[7]”二是用作烦劳别人的敬辞,如:“千万请他老人家劳累一趟,不要推辞。[8]”由此看来,课本将“恒兀兀以穷年”的“兀兀”解释为“劳累的样子”似无根据。
  从历代用例上来看,历代文献中不乏“兀兀”释为“勤勉貌”的例子。《太平广记》卷六八:“阅经而月坠幽窗,兀兀孜孜,俾夜作昼。”《春秋列国志传·第十七回 尹吉普大征俨狁 姜皇后脱簪谏王》:“臣闻圣主惟仁,必干干终日;明王布德,乃兀兀穷年。”《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复考榷。”《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复孜孜。”《陈第年谱》:“兀兀穷岁时,欣欣忘寝食。”《北郭园诗钞》:“穷年兀兀无长策,不为功名亦读书。” 《海外缤纷录·第十七回 探恶薮清晨奋拳击 激公愤黑夜闻枪声》:“亏她有能耐,孜孜兀兀四年,居然在大学里毕了业。”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收录的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应该解释为“勤勉貌”,而且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个规律——当“兀兀”与“年”“岁”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的时候都应该解释为“勤勉貌,勤奋刻苦的样子”。
  综上所述,课本将“恒兀兀以穷年”中“兀兀”一词解释为“劳累的样子”实为不妥,当正之。将其解释为“勤勉貌,勤奋刻苦的样子”,既符合了“勤”字,又贴近了原文之情境,更合情合理。
  注释;
  [1]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2]出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出自北朝民歌乐府诗《木兰辞》.
  [4]出自鲁迅《祝福》.
  [5]出自《荀子·富国》.
  [6]出自王西彦的《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
  [7]出自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8]出自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米小群.谈AA式叠音词的修辞功能[J].六盘水:六盘水师专学报,2000,(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张东年.韩愈《进学解》赏析[J].南京:文学研究,2012(06).
  [5]周阿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新解[J]. 保定:保定师范专业学院学报,2005,(1).
其他文献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他搭建了一片百花百草的自然天地,每天与农人们、百花百草分享日出日落,一同生长。希望多花些时间走向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甚至跟它结合在一起。“我头发都已经斑白,但是越来越快乐。”  百花百草,生出自然观照  从惠州机场驱车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一片草木繁茂之地,便是“原水味”健福恒春农场所在。在这远离城市的远郊,生长着百余种植物,郁郁芬芳。  说起来,农场的创始人张健福原是一个地地道道
摘 要:阿来小说人物呈现出一种精神游乡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历史过往的坚守、在浮世生活的虚妄、对生命本真的复归。究其原因,这与作家在肉体还是精神、历史还是新生中更关注精神和历史有关。阿来在深入到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后,对这些悲剧式的人物流露出悲悯。  关键词:阿来;人物;虚妄;复归;精神游乡  作者简介:段舒(199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
摘 要:本文以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为例,从戏剧的内容、结构特征、语言、意境这四个方面认真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话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审美特征;内容与结构;语言与意境  作者简介:张晓凤,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笔者通过观看《我们的荆轲》这部话剧,并结合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荆轲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汉语言文学所包含内容较为广泛,除散文、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外,诗歌在其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诗歌作品的赏析,其关键在于个人不同的视角,进而造成了在诗歌赏析方面的差异。本文以高中生的视角对诗歌这一汉语言文学作品形式进行赏析,在提升自身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同时,还可激发我们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赏析
摘 要:乾嘉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清中期典型的帖学派代表书家。其书法崇古法、尚帖学,以行草书见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清新疏朗、洁净超然的文人学者气息。本文立足于清中期的社会背景及书史立场,将姚鼐的书迹作品按时间脉络展开分析,发掘其对时代书风的反思和审美取向的观照,以此视角来阐述姚鼐书法创作的人文品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姚鼐;书法风格;艺术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新时期以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改编渐成趋势。有很多现代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屏。在这一过程中,老舍的许多名著也被搬上了银屏。本文将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联系当下大众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心理,对电视剧的改编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1937年创作的中篇
摘 要:铁凝的《大浴女》以女性的自我成长为基点,通过叙述主人公尹小跳三次的从“欲望”到“洗浴”的灵魂转变和一次次的对心灵的叩问与反思,经历了从“道德欲”到“利益欲”再到“情欲”的三重洗礼,最终完成了艰辛挣扎而又痛苦的升华,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过程的陈述,揭示了女性只有将救赎的箭靶投向自我的心灵世界,克服和适当压制自身奔突的欲望,进行一次次灵魂的洗浴之后,心灵的救赎才会成为可能,女性才会获得成长。本文试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领域一直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也尚未“拍板定案”。不过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应该是Hopper
摘 要:柳永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羁旅词,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羁旅词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意象表达、人物形象、结构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柳永羁旅词的艺术手法进行了鉴赏,通过鉴赏,将词人的羁旅愁情进行展现,进而增强读者对词人以及羁旅词的了解,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在欧洲戏剧界享誉盛名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德语戏剧名著,其中《老妇还乡》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其在戏剧界的泰斗地位。该剧在借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利用大篇幅夸张,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势呈现出作者对“悲喜剧”戏剧效果的灵活运用。为什么作者要在同一个戏剧中运用如此强烈的悲剧与喜剧色彩对比,本文将以《老妇还乡》为例解析迪伦马特借此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