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导入、巧妙的课堂组织、优美的总结等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昂扬、愉快活泼、意犹未尽。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开心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发;兴趣;乐园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学生快乐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开心乐园”呢?
一、灵活多样的导入,让学生兴趣昂扬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就如一篇优美的文章,有好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有强烈的阅读和探究欲望。
灵活多样的课堂情景和优美的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心。
因为,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美妙的情境,能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例如,我讲授《周庄水韵》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就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周庄的美丽图片,学生们兴奋极了,一边观看,一边发出“啧啧,好美丽啊”的赞叹声。从而引出赞美周庄“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句子,进入《周庄水韵》的学习后,学生的配合程度很高,课堂氛围良好。所以,导入的灵活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
二、巧妙的课堂组织,让学生愉快活泼
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语文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把课程教得情趣横溢,不论是明白如话的浅文章,还是道理比较深奥的议论文,只要教得得法,都能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情愉快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下面几点是必须做到的:
运用微笑影响学生。教师走进课堂时,应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在教学中,对学生坦诚、平等地相待,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近,有“如沐春风”之感,师生感情融洽,可增添课的趣味,增添课堂欢愉的气氛。
妙用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采。当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正如魏书生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之中迅速掌握知识。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篇目是文学作品,无论是文采,还是情感内涵都有是一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有趣并乐于接受。
巧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动力。有竞争才会有动力。例如,我在讲授《马说》这一课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千里马组和伯乐组。两组相互竞争,在字词的疏通,文章的理解分析中分别采用了抢答,选答,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相互质疑的模式,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你争我抢地举手提问解疑,整一节课在欢乐中度过,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也掌握得很透彻,老师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活用设疑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我在教学《一厘米》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的题目叫《一厘米》,可不可以改为“我的妈妈”呢?(巧妙题解,引起兴趣)(2)、陶影具有什么性格?(关键处设问)(3)、如果让你表述爱,你会怎样说?(难点处设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进行激烈的讨论并归纳出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问答,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问”要设法问得准,问得活,问得巧,问到点子上去。通过“问”,在学生思路不畅时帮助他拨开迷雾,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只要教师提出问题时,能问到兴奋点上时,就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火花定會竞相迸发出来。
三、优美的总结,让学生意犹未尽
好的结束语能“回眸一笑百媚生”,让学生意犹未尽。因为,它不仅是课堂的延续,还是课外学习的开始。所以,在小结时,老师或学生可以用一首小诗,也可以用一段优美的歌曲等来小结。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把学生在语文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致延伸到课外去,延伸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 我在教学《水浒传》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分析了全文的情节结构,理解了林冲这一人物由甘心服刑,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之后,我作了如下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高衙内等官僚恶霸的凶残和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规律。林冲在杀死了陆谦、富安、差拨以后,是否就太平无事了?他和高太尉的矛盾冲突就到此为止了吗?想要知道这一系列的答案吗?请大家课后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它的。”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不如说是课的开始,“曲终收拨”却乐音未停,“余音绕梁”而兴趣不减,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通过节选而读完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也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等环节,都能有所探索,有所研究,有所创新,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成为“开心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发;兴趣;乐园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学生快乐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开心乐园”呢?
一、灵活多样的导入,让学生兴趣昂扬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就如一篇优美的文章,有好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有强烈的阅读和探究欲望。
灵活多样的课堂情景和优美的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心。
因为,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美妙的情境,能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例如,我讲授《周庄水韵》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就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周庄的美丽图片,学生们兴奋极了,一边观看,一边发出“啧啧,好美丽啊”的赞叹声。从而引出赞美周庄“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句子,进入《周庄水韵》的学习后,学生的配合程度很高,课堂氛围良好。所以,导入的灵活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
二、巧妙的课堂组织,让学生愉快活泼
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语文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把课程教得情趣横溢,不论是明白如话的浅文章,还是道理比较深奥的议论文,只要教得得法,都能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情愉快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下面几点是必须做到的:
运用微笑影响学生。教师走进课堂时,应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在教学中,对学生坦诚、平等地相待,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近,有“如沐春风”之感,师生感情融洽,可增添课的趣味,增添课堂欢愉的气氛。
妙用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采。当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正如魏书生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之中迅速掌握知识。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篇目是文学作品,无论是文采,还是情感内涵都有是一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有趣并乐于接受。
巧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动力。有竞争才会有动力。例如,我在讲授《马说》这一课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千里马组和伯乐组。两组相互竞争,在字词的疏通,文章的理解分析中分别采用了抢答,选答,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相互质疑的模式,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你争我抢地举手提问解疑,整一节课在欢乐中度过,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也掌握得很透彻,老师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活用设疑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我在教学《一厘米》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的题目叫《一厘米》,可不可以改为“我的妈妈”呢?(巧妙题解,引起兴趣)(2)、陶影具有什么性格?(关键处设问)(3)、如果让你表述爱,你会怎样说?(难点处设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进行激烈的讨论并归纳出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问答,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问”要设法问得准,问得活,问得巧,问到点子上去。通过“问”,在学生思路不畅时帮助他拨开迷雾,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只要教师提出问题时,能问到兴奋点上时,就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火花定會竞相迸发出来。
三、优美的总结,让学生意犹未尽
好的结束语能“回眸一笑百媚生”,让学生意犹未尽。因为,它不仅是课堂的延续,还是课外学习的开始。所以,在小结时,老师或学生可以用一首小诗,也可以用一段优美的歌曲等来小结。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把学生在语文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致延伸到课外去,延伸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 我在教学《水浒传》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分析了全文的情节结构,理解了林冲这一人物由甘心服刑,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之后,我作了如下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高衙内等官僚恶霸的凶残和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规律。林冲在杀死了陆谦、富安、差拨以后,是否就太平无事了?他和高太尉的矛盾冲突就到此为止了吗?想要知道这一系列的答案吗?请大家课后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它的。”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不如说是课的开始,“曲终收拨”却乐音未停,“余音绕梁”而兴趣不减,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通过节选而读完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也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等环节,都能有所探索,有所研究,有所创新,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成为“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