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讨论和发现,教师只是其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助学者。在参与式教学中,游戏可用来辅助学习,当游戏被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时,游戏就被称为学习游戏。这种学习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游戏活动,它必须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学习。设计学习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习游戏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学习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学习游戏应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其有助于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1.“数学接力赛”。设计时要注意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9棵,梨树比桃树多4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层次的任务。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4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9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4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计算、作答。(9+4=13(棵)答:梨树有13棵。)如此一来,一人只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渗透了思维的条理性,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有辅助作用。
2.“猜一猜”。这是常用的学习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可能左手1,右手9……左手9,右手1)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和分解,要比让学生反复死记硬背好得多。
3.“小擂台”。这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套圈游戏。用圆圈套中下列小动物的分值为: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得多少分?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1)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2)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3)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套中哪两种动物?(4)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5+4+3+2+1=15)。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15种套法,并把每种套法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进行搭配,使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数学思想方法。上述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
二、学习游戏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以严谨、周密著称,数学游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像旧时的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去……”表述的就是量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如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1,2,4;2,4,8;3,6,12……如果依数字读出,则显得平铺直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把它与蛤蟆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变得活泼有趣了。人们一念起这首童谣,就想起蛤蟆可爱的模样,想起它“扑通一声跳下水”的有趣动作,枯燥的数学知识顿时生动起来。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兴致盎然,课堂气氛热烈,最后,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这首童谣蕴含的数字规律,并用字母表述为:A只蛤蟆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可见,数学游戏在展现科学知识的时候,辅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或语言,可以让学习数学变成一种轻松有趣的活动。
三、学习游戏的设计应有愉悦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游戏是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把数学课堂教学与游戏活动巧妙结合,把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巧妙地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角的认识”,学生通过“找角”、“做角”、“剪角”、“摸角”等游戏活动,不仅促进了所学知识的内化,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中,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巧用剪、拼、贴的游戏活动,把所学的图形拼成学生喜欢的图,既发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创造数学的愉悦。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学习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充分调动起来。
作者单位 宁洱县宁洱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一、学习游戏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学习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学习游戏应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其有助于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1.“数学接力赛”。设计时要注意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9棵,梨树比桃树多4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层次的任务。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4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9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4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计算、作答。(9+4=13(棵)答:梨树有13棵。)如此一来,一人只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渗透了思维的条理性,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有辅助作用。
2.“猜一猜”。这是常用的学习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可能左手1,右手9……左手9,右手1)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和分解,要比让学生反复死记硬背好得多。
3.“小擂台”。这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套圈游戏。用圆圈套中下列小动物的分值为: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得多少分?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1)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2)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3)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套中哪两种动物?(4)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5+4+3+2+1=15)。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15种套法,并把每种套法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进行搭配,使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数学思想方法。上述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
二、学习游戏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以严谨、周密著称,数学游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像旧时的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去……”表述的就是量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如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1,2,4;2,4,8;3,6,12……如果依数字读出,则显得平铺直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把它与蛤蟆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变得活泼有趣了。人们一念起这首童谣,就想起蛤蟆可爱的模样,想起它“扑通一声跳下水”的有趣动作,枯燥的数学知识顿时生动起来。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兴致盎然,课堂气氛热烈,最后,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这首童谣蕴含的数字规律,并用字母表述为:A只蛤蟆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可见,数学游戏在展现科学知识的时候,辅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或语言,可以让学习数学变成一种轻松有趣的活动。
三、学习游戏的设计应有愉悦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游戏是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把数学课堂教学与游戏活动巧妙结合,把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巧妙地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角的认识”,学生通过“找角”、“做角”、“剪角”、“摸角”等游戏活动,不仅促进了所学知识的内化,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中,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巧用剪、拼、贴的游戏活动,把所学的图形拼成学生喜欢的图,既发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创造数学的愉悦。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学习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充分调动起来。
作者单位 宁洱县宁洱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