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ght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其他文献
利用BP神经网络对注塑工艺参数及其相对应的翘曲变形量样本进行训练,得到了描述工艺参数到翘曲量映射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验证了此模型的准确性;得出了工艺参数与注塑件
一、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力,把活动的思维由已知导向未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问题的提出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粗放提问,实效性不高。教师往往对提问很随意,虽然已基本杜绝了“满堂问”,但所提的问题大
事物-概念的偶有属性,一向为逻辑界乃至哲学界所不齿.然而事实上,偶有属性具有最基础性的逻辑学意义.偶有属性是概念内涵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并且是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