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已经成为实现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必须引起每个教师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选择以下一些策略。
一、把握时机,提高实效
1、合作在疑难处。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几个数字,我先判断这几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学生再计算验证。接着我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 整除数的特征。
2、合作在分歧处。在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仅露一个角来,你能判断它是哪一类三角形吗?有的学生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是钝角三角形。学生意见不一,思维出现了障碍,此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结论,而是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后同学之间合作探讨,取得了较好效果。
3、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已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任务明确,分工到位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是这样分配四个人的工作的:2人负责进行测量,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在圆锥里装满沙,倒进圆柱里,看要倒入几次才能倒满;1人记录监管纪律,负责填好表格,管理组内纪律;另一个人拿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也进行相同的操作,看倒几次才能倒满。全部操作完成后,4个人进行讨论,从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低等高圆柱体积的1/3.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采用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实验操作,消除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疑虑。不同的分工,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比较熟练,尤其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十分清晰。可见,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成立小组、明确分工。
三、丰富形式,拓展空间
1、扩大合作学习范围。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某个焦点,所用的方式大多是讨论,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合作,而且要注重在训练某种能力中让他们合作,比如操作实验、角色模拟、课堂表演等等,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更多,提高学生合作的乐趣,扩大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范围。
2、拓宽合作学习的阵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但易受到场地、时间、教学安排的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也可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一些“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倡导学生3-4人分组,到教室外,到社会上收集、整理一些数据,让学生感到了合作的成功、合作的愉悦。
3、变化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合作的内容丰厚,形势就变得多样化。可相邻4人小组讨论,可每组派一个代表到别组去讨论,也可下位自由组合讨论。我们在引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变化形式,做到既有生于生的合作,生与师的合作,又考虑到小组与小组的合作,小组与个人的合作,形成立体、交叉式合作,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大信息交流量,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四、教师参与,有效指导
合作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缺少。在学生开展合作讨论时,教师主动地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评价得体,激励恰当
1、确定评价底线,注重评价整体。公开地对学生的评价,应是正面的、肯定的,以不损害学生以后的参与为底线。评价时可以对小组活动的创造力和合作性等情况分析建议,千万别忘了说:“你们小组……
2、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教师既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注意对合作进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合作小组中的学困生更要多关注,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处,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都应热情鼓励,帮他树立信心,让他们也享受到合作的成功和愉悦,从而使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更有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合作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不断激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和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促使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
一、把握时机,提高实效
1、合作在疑难处。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几个数字,我先判断这几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学生再计算验证。接着我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 整除数的特征。
2、合作在分歧处。在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仅露一个角来,你能判断它是哪一类三角形吗?有的学生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是钝角三角形。学生意见不一,思维出现了障碍,此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结论,而是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后同学之间合作探讨,取得了较好效果。
3、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已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任务明确,分工到位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是这样分配四个人的工作的:2人负责进行测量,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在圆锥里装满沙,倒进圆柱里,看要倒入几次才能倒满;1人记录监管纪律,负责填好表格,管理组内纪律;另一个人拿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也进行相同的操作,看倒几次才能倒满。全部操作完成后,4个人进行讨论,从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低等高圆柱体积的1/3.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采用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实验操作,消除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疑虑。不同的分工,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比较熟练,尤其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十分清晰。可见,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成立小组、明确分工。
三、丰富形式,拓展空间
1、扩大合作学习范围。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某个焦点,所用的方式大多是讨论,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合作,而且要注重在训练某种能力中让他们合作,比如操作实验、角色模拟、课堂表演等等,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更多,提高学生合作的乐趣,扩大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范围。
2、拓宽合作学习的阵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但易受到场地、时间、教学安排的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也可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一些“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倡导学生3-4人分组,到教室外,到社会上收集、整理一些数据,让学生感到了合作的成功、合作的愉悦。
3、变化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合作的内容丰厚,形势就变得多样化。可相邻4人小组讨论,可每组派一个代表到别组去讨论,也可下位自由组合讨论。我们在引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变化形式,做到既有生于生的合作,生与师的合作,又考虑到小组与小组的合作,小组与个人的合作,形成立体、交叉式合作,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大信息交流量,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四、教师参与,有效指导
合作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缺少。在学生开展合作讨论时,教师主动地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评价得体,激励恰当
1、确定评价底线,注重评价整体。公开地对学生的评价,应是正面的、肯定的,以不损害学生以后的参与为底线。评价时可以对小组活动的创造力和合作性等情况分析建议,千万别忘了说:“你们小组……
2、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教师既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注意对合作进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合作小组中的学困生更要多关注,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处,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都应热情鼓励,帮他树立信心,让他们也享受到合作的成功和愉悦,从而使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更有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合作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不断激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和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促使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