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場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马克思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和动力”。今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
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要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重庆”的发展目标,营造诚信环境,塑造渝商诚信形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渝商诚信问题一瞥
镜头之一:在熙熙攘攘的主城区某步行街上,一个挂有意大利品牌“华伦天奴”的皮具专卖店引人注目,商店的橱窗四周还贴有“清仓甩卖”、“最后一天”等字样。引来无数顾客驻足选购。走进一看,号称真皮的皮包才区区几十元,有消费常识的人都知道,正宗的“华伦天奴”皮具决非几十元能够买到的。这样的“华伦天奴”皮具显然属假冒伪劣之流!
镜头之二:市建委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每天都有一些有不良记录的建筑企业“上榜”,上榜理由多数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拖欠民工工资等。
镜头之三:市社保局及各区社保局的投诉中心常常门庭若市,投诉不断。投诉理由主要是用工方擅自延长试用期、加班不给报酬、任意克扣工资、不按合同提高工人待遇等。
镜头之四:市、区各法院2005年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中,80%以上是由于当事人失信违约引起的。其中,骗取对方履约,然后秘密转移财产,玩弄金蝉脱壳之计者比比皆是;假破产,真赖账的“老赖”也不少。
一些渝商为何失信
核心价值观缺乏。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一部分企业欠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行为,利令智昏,使商德流失。一些企业盯着短期利益,不懂得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执法监管不严。制假售假、坑蒙欺诈之所以常常出现,与执法者监管不严是分不开的。遍布街头巷尾的制假售假、做虚假广告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有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作为市场监管机关工作人员,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当消费者举报或投诉时,有的还予以搪塞、庇护。
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资信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估办法,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评价资料难以实现共享,评价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会认可。企业信用管理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办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个体私营企业制假售假、对国有企业恶意欠债逃债、对上市公司欺骗公众投资者等行为的打击制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到位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客观上纵容了不讲诚信的企业。特别是缺乏规范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法规,使得企业有动机和胆量以身试法。
社会诚信意识淡薄。民间有句话叫:“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赚到钱,这种思想是信用意识淡薄的根源。目前由于市民个人信用不高,从而直接导致了商业信用的沦失。对国有企业而言,借钱不还是企业的事,不是个人的事,借钱不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毫发无损。在商业交易中,应付货款拖欠不还、贷款到期不偿还,一些企业借款偿还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更为可怕的是,部分人对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已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使信用失去道德与社会约束。
信息不对称规律作用。诚信经营企业被不诚信经营企业所排挤,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而“劣币”能够驱逐“良币”,就在于信息的不充分,即人们无法辨别“良币”和“劣币”。与此同时,诚信经营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价格自然也高。当人们无法辨别诚信企业与诈骗企业,无法辨别真实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时,诚信企业的市场就必然被不讲诚信的企业挤占。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宣传表彰、信息公开不力,也会导致诚信缺失。
塑造渝商诚信之策
个别渝商缺乏诚信,不仅败坏重庆商界的形象,影响外地投资者来渝投资的信心,而且制约着我市市场经济的完善,严重影响“诚信重庆”建设的步伐。
塑造渝商诚信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弘扬传统商德。以学习贯彻“八荣八耻”为契机,狠抓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商德建设。优秀传统商德往往把诚信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笃守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乐善好施、“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我国清朝时期成功的徽商和晋商,无不恪守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规范。要改变一些渝商诚信缺失的现象,当前要紧密结合“八荣八耻”的总要求,针对渝商诚信的问题,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渝商的“游戏规则”,将道德化的诚信转化为制度化的诚信。
加快信用法规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除了“道德劝说”,更要法律规范。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维护信用关系的严肃性,要靠严密规定、严格执行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与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我们要充分利用《立法法》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在重庆率先进行有关诚信的单独立法,同时做好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的衔接配合与细化工作,对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
加大失信成本。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公开诚信状况。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建立诚信网络机制的方法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约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信用体系建设,使公民将信用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让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在我市,目前可以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入手整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账户”,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将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作出整体评价。还可以采用红黑榜两种形式,定期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红榜公布诚信水准高的企业的名单及其诚信等级,黑榜公布信用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企业名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公开信用信息,使不讲诚信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失去银行信贷,失去股东支持,最终被淘汰出局。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体系。当前,企业一是要建立健全并实施合同管理制度,严格履行订货合同。二是要建立资金信誉管理制度,一方面严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承诺,保证按期归还贷款,不拖欠国家税款。另一方面,要严格欠款追收,采取相应措施尽早收回。三是建立与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合作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四是建立商品需求调查制度,通过实现消费价值的最大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五是建立对客户的诚信制度。
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要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重庆”的发展目标,营造诚信环境,塑造渝商诚信形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渝商诚信问题一瞥
镜头之一:在熙熙攘攘的主城区某步行街上,一个挂有意大利品牌“华伦天奴”的皮具专卖店引人注目,商店的橱窗四周还贴有“清仓甩卖”、“最后一天”等字样。引来无数顾客驻足选购。走进一看,号称真皮的皮包才区区几十元,有消费常识的人都知道,正宗的“华伦天奴”皮具决非几十元能够买到的。这样的“华伦天奴”皮具显然属假冒伪劣之流!
镜头之二:市建委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每天都有一些有不良记录的建筑企业“上榜”,上榜理由多数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拖欠民工工资等。
镜头之三:市社保局及各区社保局的投诉中心常常门庭若市,投诉不断。投诉理由主要是用工方擅自延长试用期、加班不给报酬、任意克扣工资、不按合同提高工人待遇等。
镜头之四:市、区各法院2005年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中,80%以上是由于当事人失信违约引起的。其中,骗取对方履约,然后秘密转移财产,玩弄金蝉脱壳之计者比比皆是;假破产,真赖账的“老赖”也不少。
一些渝商为何失信
核心价值观缺乏。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一部分企业欠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行为,利令智昏,使商德流失。一些企业盯着短期利益,不懂得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执法监管不严。制假售假、坑蒙欺诈之所以常常出现,与执法者监管不严是分不开的。遍布街头巷尾的制假售假、做虚假广告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有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作为市场监管机关工作人员,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当消费者举报或投诉时,有的还予以搪塞、庇护。
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资信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估办法,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评价资料难以实现共享,评价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会认可。企业信用管理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办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个体私营企业制假售假、对国有企业恶意欠债逃债、对上市公司欺骗公众投资者等行为的打击制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到位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客观上纵容了不讲诚信的企业。特别是缺乏规范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法规,使得企业有动机和胆量以身试法。
社会诚信意识淡薄。民间有句话叫:“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赚到钱,这种思想是信用意识淡薄的根源。目前由于市民个人信用不高,从而直接导致了商业信用的沦失。对国有企业而言,借钱不还是企业的事,不是个人的事,借钱不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毫发无损。在商业交易中,应付货款拖欠不还、贷款到期不偿还,一些企业借款偿还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更为可怕的是,部分人对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已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使信用失去道德与社会约束。
信息不对称规律作用。诚信经营企业被不诚信经营企业所排挤,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而“劣币”能够驱逐“良币”,就在于信息的不充分,即人们无法辨别“良币”和“劣币”。与此同时,诚信经营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价格自然也高。当人们无法辨别诚信企业与诈骗企业,无法辨别真实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时,诚信企业的市场就必然被不讲诚信的企业挤占。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宣传表彰、信息公开不力,也会导致诚信缺失。
塑造渝商诚信之策
个别渝商缺乏诚信,不仅败坏重庆商界的形象,影响外地投资者来渝投资的信心,而且制约着我市市场经济的完善,严重影响“诚信重庆”建设的步伐。
塑造渝商诚信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弘扬传统商德。以学习贯彻“八荣八耻”为契机,狠抓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商德建设。优秀传统商德往往把诚信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笃守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乐善好施、“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我国清朝时期成功的徽商和晋商,无不恪守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规范。要改变一些渝商诚信缺失的现象,当前要紧密结合“八荣八耻”的总要求,针对渝商诚信的问题,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渝商的“游戏规则”,将道德化的诚信转化为制度化的诚信。
加快信用法规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除了“道德劝说”,更要法律规范。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维护信用关系的严肃性,要靠严密规定、严格执行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与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我们要充分利用《立法法》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在重庆率先进行有关诚信的单独立法,同时做好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的衔接配合与细化工作,对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
加大失信成本。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公开诚信状况。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建立诚信网络机制的方法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约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信用体系建设,使公民将信用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让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在我市,目前可以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入手整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账户”,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将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作出整体评价。还可以采用红黑榜两种形式,定期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红榜公布诚信水准高的企业的名单及其诚信等级,黑榜公布信用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企业名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公开信用信息,使不讲诚信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失去银行信贷,失去股东支持,最终被淘汰出局。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体系。当前,企业一是要建立健全并实施合同管理制度,严格履行订货合同。二是要建立资金信誉管理制度,一方面严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承诺,保证按期归还贷款,不拖欠国家税款。另一方面,要严格欠款追收,采取相应措施尽早收回。三是建立与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合作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四是建立商品需求调查制度,通过实现消费价值的最大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五是建立对客户的诚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