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案例选用的一些体会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样选取案例是我在备课中不断思考的问题。首先教材上的好案例一定要采用,编写者选取的引导案例都很典型。课外:选取生活中常见事例,简单平凡不起眼,却很贴切;从网络从新闻中汲取好的案例,与时俱进;做好课时安排,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点;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每一个学生就都可以成为一个案例库。
  关键词:案例;生活;网络;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2-1
  笔者在上“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道德原则”这一课时,引用了“三鹿”奶粉的案例,听到有学生在嘀咕:“08年的事”。顿时感觉这个案例是不是太旧了?也引发了我关于课程案例选择的一些思考,包括近年来选取案例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想谈谈教材上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编者几经筛选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开篇《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随着时代发展,照明工具从火过度到电,灯具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后面的章节也有再次使用到。在讲到“技术对设计的作用”时,谈照明源,有了日光灯管后,灯泡改变了圆形、球形的外观,可以做成长条形;谈灯罩,有塑料的、有玻璃的、有板材的;谈到灯的款式,有台灯、落地灯、壁灯、筒灯、射灯……教材中这样的好案例还有很多,都是源于生活,并且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把思维固定于案例本身,局限于当前知识点。
  除此之外,我很喜欢教材编写案例的原因是涵盖面广。各学科各领域均有涉及,无论学生是否熟悉,都会紧扣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学生说,有时就像看故事一样!比较典型的是《经典结构赏析》里,介绍赵州桥、岳阳楼。学生已经在语文课本里阅读过这样的文章,但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注重语言表达。而教材则要求学生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欣赏建筑本身。同样的文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关注的角度变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不一样了。
  但是有些案例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讲到了农业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不但学生的拓展思维受到阻碍,老师的讲解也有一定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通常是低调处理,再另外引用其他适当的案例。于是,对于通用技术的教师而言,寻找课外案例也成了日常备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介绍下,我在课外寻找案例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第一,我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 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案例,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没有亲和力。在讲到《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所有的案例都来自日常生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内容,但平时为学生所忽视。
  第二,要选取与时代相符的案例。 一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来了解技术和设计的使用,可以让他们获得更新的资讯。例如天宫一号发射的事件里,有关于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关于技术试验,有关于技术的综合性,有关于设计应符合的技术规范原则等等。这样学生在看到类似的事件时,会注意和教材的知识点对号入座。另外,现在的学生平时课业繁重,没有精力去看新闻或者关注高考科目以外的东西。即便听到一些新闻,也很难抓住其中的技术元素。时常选取这样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技术新闻,丰富自己的技术思维。这也是提高技术素养的一个方面。同时,网络收集案例也可以保证资讯的时效性。譬如,我经常引用“创意家居”的微博,有很多好的家具、家装设计。
  第三,适当增加课外的知识点作为案例。 例如书上讲到“技术的综合性”,引用了案例“设计制作一个板凳需要综合运用那些学科的哪些知识”,其中“木质”是指的材料学。关于材料学,学生很陌生。于是,我向学生介绍关于“材料学”这个学科的一些内容,包括“材料学”的研究内容、所综合的学科、材料的基本分类。 同时,还特别介绍了一组材料的特性——塑料。我们日常买的饮料瓶、塑料水杯的底部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是指的材料类型,我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什么样的水瓶。
  第四,注重平时积累,保证自己的案例库足够丰富。 有次陪儿子看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讲的是自行车的制作,正好符合《系统的结构》里“马上行动——自行车的子系统”,这一练习的讲解。于是,我立即下载了视频,用于4个月后的教学。还有一次去一个学校参观,发现教室里有一个装置很新奇,走近一看是粉笔灰吸尘器。由此,灵机一动构思了第一章关于技术和设计的导入案例。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产品?用了哪些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设计中,使用到了什么样的工作原理,涉及哪些学科的知识?这些简单的问题,都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关于技术、关于设计的一些思考。从前都是为了备课而去收集案例,总觉得这样有目的性,查找资料不会盲目。但后来,我发觉,资料收集注重在平时的积累——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在备课时,自己就有了一个资源库。
  第五,我们的案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学生。 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但是,之前并没有受过关于技术和设计的系统教育,对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上,还是会从文化课的角度出发多一点。例如,讲到“结构的稳定性”,已经介绍过本章节知识点了,但学生还是只能够想到用“惯性”来解释“为什么骑动自行车的时候,也能保持稳定性”,我们需要学生能够解释出“轮胎和地面接触形成两个点,两点连成一直线,保持结构重心所在的点能够落在这条直线上”。所以,我们教师要做一点努力,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有时学生可以给出很好的例子,我会立刻用在下一课堂。并且对学生说:这就是××班学生告诉我的例子,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有了这样的激励,学生也在跃跃欲试希望可以超过别人。于是在班级里就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了。
  那是不是找到了案例就可以马上用了呢?并非如此,一个好的案例如果用了不恰当的表现手法,反而会适得其反。案例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文字、图片是最常用的,在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时比较适用,用作简单的展示。但有些复杂的、学生不是很熟悉的案例,还是靠文字和图片,就略显单薄了。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一体化活动基站做了简单介绍,结合风荷载数值模拟方法对于其体型系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相关规范的对比与分析,对于一体化活动基站的位移控制以及抗倾覆系数进行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