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里的农势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将提出一条全新的要求,即要求相关部门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包括林地和草原)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早在2012年11月底,就有媒体报道有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闻。这是记者接触到的最早传出的“一号文件”信息,也曾一度引发外界的诸多猜想。
  随着传统新春佳节的来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在即。无论从媒体的公开报道,还是接近核心部门人士的权威解读,“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似乎已无悬念。但是,即将出台的“一号文件”,到底如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30多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延续?怎样解决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监管难题?农村土地流转的乱象能否得到遏制?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徐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参与了“一号文件”的前期调研工作。
  1月中旬,《民生周刊》记者约访了上述两位专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徐小青透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将提出一条全新的要求,即要求相关部门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包括林地和草原)的准入和监管制度。”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则认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最重要内容,应该构建一个新型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体系。“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
  M :外界都在推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但这种创新并非近两年才出现,为何会“旧事重提”?
  徐小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两方面深层背景。第一,我国农业近十余年发展迅速,实现了粮食九连增,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物质条件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为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第二,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第一产业劳动力已经转出了一半,青壮年大多就近打工或外出就业,留在土地劳作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这也使许多农村土地具备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
  两方面条件都已具备,因此,中央经研究决定,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作为今年“一号文件”的重点和亮点。
  M :创新了以后,旧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会延续吗?
  韩俊:这种创新确实是相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而言的,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现在讲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绝不是要脱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基本经营制度去另搞一套、另起炉灶,而是要用新的形式更好地为基本经营制度服务,要更好地使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M :更好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韩俊: 我认为进行创新,要靠四个抓手和一个基本前提。第一抓手,新型经营主体是新的要素配置和组合,即要扶持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专业的、规模的、集约化的生产;第二抓手是新的联合与合作。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社数量很多,但社会认可度较低,要培养一批规范和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第三抓手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服务组织;第四抓手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年轻人留在家里务农比外出务工更划算。
  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要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期限,明确承包权的权能,以及这种权利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简单说,就是为农民颁发一张更具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好让他们更好实现土地流转。
  M :为什么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是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
  徐小青:这项工作对国家来说是摸清家底,对农户来说是一种权力确认。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扩大经营规模,而土地流转是必经之路。你用法律确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和期限,农民才能够放心去流转土地,进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现在为什么很多地方农民的土地流转不动,就是因为这套制度还不够确定,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农民需要这个东西,创新也需要这个东西。
  M :此时,回头观察土地流转的实施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徐小青:土地流转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开展,总体来说开展得不错,但在操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主要表现有两种:农业耕地非农化和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
  这些乱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过去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准入门槛太低,没有一套准入和监管机制。我国政策一直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但是政策放得太宽,长时间缺乏准入和监管,导致鱼龙混杂。
  M :即将出台的2013年“一号文件”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在未来五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徐小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要求相关部门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包括林地和草原)的准入和监管制度,这是以前从未提出过的全新内容。相信在未来的五年中,这条新要求能很好地遏制土地流转乱象,对保护农户承包耕地产生深远作用。
其他文献
刚刚送走了公历的2011年,又迎来了农历的龙年新春。新的日子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夢想、新的生活。我们也踏着春天的脚步,开始了新的征程。  近年来,民生热度逐渐升温,而每一年的民生话题却各有不同。2011年已经过去,这一年,究竟有哪些民生领域的大事曾经萦绕在老百姓的心头?  2012年新春之际,《民生周刊》编辑部评出了2011年的十大民生新闻事件。此时此刻,回顾这些大事 ,我们发现,动车、地沟油、校
“人民群众不认可的城镇化不是好的城镇化。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实惠。”  金华建制久远,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266)始设东阳郡建置以来,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  浙江中部城市金华,因义乌小商品城、永康五金等备受外界关注。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金华市地方财政
统计部门惯用CPI的涨跌来衡量物价,但对绝大多数百姓来说,术语和百分比都太抽象。那些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们,自有一套具体的物价参照指标,比如花多少钱买的黄瓜够炒一盘,又比如花8块钱还能不能买一条自己爱吃的鲫鱼。除了超市之外,可能没有一个地方,比菜市场更能让百姓直观地感受物价的变化。   最近一段时间,京沪穗等地菜价大涨,去年同期仅卖3毛钱一斤的大葱,如今已飙升至10元钱两根。作为配料的大葱
从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一路向东,在青溪新城的珍珠半岛有一处水域,被称为“平山水域”。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50多岁的余三清与75岁的母亲廖春香就生活在这片水域的水上房子里。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家,只是政府借给他们的临时安置房。余三清也不知道,房子还能让他们一家人住上多少时日,也许很快就会随着之前被清退的网箱一起消失。  为保护千岛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淳安县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年底,以“壮士断
有人称,“曲江模式”已成为陕西文化开发的一个范本;也有人担心,开发地产、抬高房价、违规操作的现实与拆迁难免加剧社会矛盾;还有专家直言,曲江文化遗产过度的商业开发伤了文化的魂……    4月5日到9日,西洽会的热闹、繁荣与累累成果为西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也再一次以恢宏的气势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示人,前来洽谈商贸的匆匆身影似乎弥补了前段时间“曲江文旅”上市所遇到的尴尬。然而,“黑高尔夫球场
原来都说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倒过来了:饱汉非说是饿汉不知饱汉饥。  法国总统原定于2013年1月1日实行新政:对超级富豪征收75%的所得税。按照法国总统的定性,如果一户年收入在100万欧元以上就是富豪。这样的富人法国不多,大约只有1500人,但能量不小。其中一位叫杰拉尔·德帕迪约登高一呼,愤然交出法国护照,改当俄罗斯人。德帕迪约是位演员,在美国故事片《绿卡》中扮演男主角一举成名。但他不能加入美国籍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村地面上挖个洞就能看到水,伸手一舀就能着。”2000年后,村里打井要打到60米深才能见到水。2006年,井深纪录又刷新到90米。“现在村里打井基本都到了200米,机器下到120米左右才能抽到水。”  面对一条存在超过20年、长达8公里的地面裂缝,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的村民在用塑料布和土壤填上裂缝、继续耕种的同时,开始了节水自救……  在河北省沧州市,1970年到2006年间沉
武陟县粮食局○七一八粮食储备库发现制售假种子案至今已近两个月,并没有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任何责任。案件涉及的监管、执法等部门也未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任何影响。  难道对造假事件负责的只有造假者吗?是谁给造假者开了“绿灯”,创造了条件呢?这或许是造假猖獗的真正原因。  就在记者关注武陟县假种子案之际,河南又爆打假新成果。2月27日,郑州市二七公安分局在郑州连霍高速公路柳林站附近查获一个更大的造假种子窝点
只剩一双眼睛能动,24小时靠机器维持呼吸,这是北京渐冻人王甲真实的生命状态。8月17日,当他第一次得知“冰桶挑战”时,竟然跟身边的亲人说,“也给我来桶冰水!”  7年前,时年24岁的王甲接到确诊“判决”,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有口难开的ALS(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他所钟爱的设计创作戛然而止  如今,王甲生命的全部力量都聚集在双眼上,以前还能勉强运动的一根手指现在也使不上劲儿了。透过眼镜,
1月的青海碧空如洗,在距离省会西宁近400公里的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一大片荒凉的土地上,稀稀落落地点缀着一些已经干枯的骆驼刺。一弯“冰湖”突兀地横亘其中,阳光下闪闪发光,和远处绵延的雪山交相辉映。  如果是旅行者,一定会感慨这里风景如画。可是对这片土地的主人韩永录来说,这个场景却是他12年心血付之东流的见证。“当时,成片的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被毁,我很着急,却无能为力。”韩永录说。  生态公益林与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