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是合肥经历巨大改变的几年,给合肥媒体重大主题报道也提供了机遇。合肥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屡屡创新,大拆违、大环境、大招商、打造龙虾节……重大主题报道一个接一个。
这些系列报道具有采访线长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本着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鲜明地反映出新闻所必须表达的立场和思想。
重大主题报道有事件性和非事件性两种,不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立意,用多角度、从多层次来展开事物的方方面面,并反映事物矛盾的起因及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报道,其选题原则和标准必须是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能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同时,它还必定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对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指导作用,有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报道。
合肥晚报近年来组织重大主题报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精心策划重在参与
加强新闻创新策划,吸引读者对新闻媒介的关注和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全过程的参与是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合肥晚报》组织的一些重大主题报道来看,大多是时间比较长,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几乎每天有见报稿,而且参与人数多,除派出多路记者采访外,有时还请一些读者代表来参与。这样围绕一个主题,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主题,没有强有力的精心策划势必成为散沙一盘。而要精心策划必须策划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一致;必须广大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密切配合;必须新闻单位与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互动。
2002年春节,合肥晚报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农民工讨工钱”,并开辟了专栏,连续一个多月,报道了众多农民工因讨不到工钱无钱返家过年的困窘。在合肥晚报的呼吁下,这一年报纸先后为300多农民工讨回了工钱。这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重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专门刊发了合肥晚报为农民工讨工钱的报道。此后每到年底全国各新闻媒体都行动起来,为农民讨工钱摇旗呐喊。
还有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合肥晚报开设专栏,记者一个个地方找寻“合肥与邓小平”有关的新闻,《“傻子”深情念小平》《我是刘邓大军“后生”》《“口丫头”的小平缘》等,在推出邓小平百年诞辰专题后,合肥晚报还推出系列报道“小平光辉沐浴‘小平’”——走访名叫“小平”的人,记者为了采访“小平”,走遍了合肥各个角落,找寻“小平”,这样的策划非常具有历史感又具有人情味。
像这样的优秀策划,合肥晚报举不胜举,比如2002年9月,包河区新河埂小区居民反映,有人在住宅楼里开办学校扰民。接到报料后,记者对该学校、学生家长、教育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引出了打工者子女上学难的话题,并率先报道了首家受人欢迎却不合法的打工者学校。随后记者又从校方的办学初衷、打工者的需求、教育部门的态度及法律赋予适龄儿童享有教育权利等方面进行了报道,使打工者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享有同等的就近入学、平价入学权利。基于此组报道写出的《合肥首家“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办是停?》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二、高屋建瓴强化主题
大型主题报道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大型主题报道中的全局观念,更多的必须要从政治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合肥晚报》2008年2月28日《申亥之雪》四个版是对探索性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因果来分析如何直面雪灾危机。本报没有人云亦云的将雪灾“归结”为没有应急机制和所谓全球气候变坏导致雪灾上,而是更深层次的以《越现代化越脆弱》为题进行挖掘。报社在做这组报道之前,就提出一个主题,“像此类的大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有,而且在农村不通电、不通交通的境况常有,为什么那时没有全民皆慌?”就因为这一理性思考,让整个报道在所有其他媒体有关雪灾的报道中显得独树一帜。
三、凝聚人心锻炼队伍
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人心锻炼队伍的一个好机会。
如《合肥首家“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办是停?》这组报道,记者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好的新闻眼,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接到一个普通的热线电话时,能进行“发散”和“碰撞”思维,并深入采访,才能形成后来这组深度报道。
艰苦的工作作风的培养来自于一线的深入。如果长期在“坐着椅子等帖子,住进宾馆写稿子”这种工作状态下组稿发稿,就减弱了深入第一线的勇气和动力。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磨炼人,一是没有现成的模式,二是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往往是记者们在街头和基层单位辛苦搜寻的结果,没有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过硬的采访作风,要完成这样的采访是难以想像的。
综上所述,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能以它较大的影响力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根本原因是它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而权威性和指导性又是建立在党报不断创新、不断探讨新闻规律的基础上才实现的目标。■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这些系列报道具有采访线长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本着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鲜明地反映出新闻所必须表达的立场和思想。
重大主题报道有事件性和非事件性两种,不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立意,用多角度、从多层次来展开事物的方方面面,并反映事物矛盾的起因及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报道,其选题原则和标准必须是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能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同时,它还必定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对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指导作用,有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报道。
合肥晚报近年来组织重大主题报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精心策划重在参与
加强新闻创新策划,吸引读者对新闻媒介的关注和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全过程的参与是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合肥晚报》组织的一些重大主题报道来看,大多是时间比较长,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几乎每天有见报稿,而且参与人数多,除派出多路记者采访外,有时还请一些读者代表来参与。这样围绕一个主题,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主题,没有强有力的精心策划势必成为散沙一盘。而要精心策划必须策划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一致;必须广大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密切配合;必须新闻单位与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互动。
2002年春节,合肥晚报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农民工讨工钱”,并开辟了专栏,连续一个多月,报道了众多农民工因讨不到工钱无钱返家过年的困窘。在合肥晚报的呼吁下,这一年报纸先后为300多农民工讨回了工钱。这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重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专门刊发了合肥晚报为农民工讨工钱的报道。此后每到年底全国各新闻媒体都行动起来,为农民讨工钱摇旗呐喊。
还有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合肥晚报开设专栏,记者一个个地方找寻“合肥与邓小平”有关的新闻,《“傻子”深情念小平》《我是刘邓大军“后生”》《“口丫头”的小平缘》等,在推出邓小平百年诞辰专题后,合肥晚报还推出系列报道“小平光辉沐浴‘小平’”——走访名叫“小平”的人,记者为了采访“小平”,走遍了合肥各个角落,找寻“小平”,这样的策划非常具有历史感又具有人情味。
像这样的优秀策划,合肥晚报举不胜举,比如2002年9月,包河区新河埂小区居民反映,有人在住宅楼里开办学校扰民。接到报料后,记者对该学校、学生家长、教育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引出了打工者子女上学难的话题,并率先报道了首家受人欢迎却不合法的打工者学校。随后记者又从校方的办学初衷、打工者的需求、教育部门的态度及法律赋予适龄儿童享有教育权利等方面进行了报道,使打工者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享有同等的就近入学、平价入学权利。基于此组报道写出的《合肥首家“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办是停?》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二、高屋建瓴强化主题
大型主题报道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大型主题报道中的全局观念,更多的必须要从政治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合肥晚报》2008年2月28日《申亥之雪》四个版是对探索性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因果来分析如何直面雪灾危机。本报没有人云亦云的将雪灾“归结”为没有应急机制和所谓全球气候变坏导致雪灾上,而是更深层次的以《越现代化越脆弱》为题进行挖掘。报社在做这组报道之前,就提出一个主题,“像此类的大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有,而且在农村不通电、不通交通的境况常有,为什么那时没有全民皆慌?”就因为这一理性思考,让整个报道在所有其他媒体有关雪灾的报道中显得独树一帜。
三、凝聚人心锻炼队伍
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人心锻炼队伍的一个好机会。
如《合肥首家“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办是停?》这组报道,记者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好的新闻眼,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接到一个普通的热线电话时,能进行“发散”和“碰撞”思维,并深入采访,才能形成后来这组深度报道。
艰苦的工作作风的培养来自于一线的深入。如果长期在“坐着椅子等帖子,住进宾馆写稿子”这种工作状态下组稿发稿,就减弱了深入第一线的勇气和动力。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磨炼人,一是没有现成的模式,二是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往往是记者们在街头和基层单位辛苦搜寻的结果,没有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过硬的采访作风,要完成这样的采访是难以想像的。
综上所述,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能以它较大的影响力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根本原因是它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而权威性和指导性又是建立在党报不断创新、不断探讨新闻规律的基础上才实现的目标。■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