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来源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411102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明确其发病机制 ,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蛋白激酶C和Ras蛋白等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生成素、蛋白激酶C抑制剂、去骨瓣减压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其他文献
采用气浮+SBR+液氯消毒工艺处理小蓝工业园废水,一期工程技改后设计规模为25000m3/d,进水水质为COD 600mg/L,BOD5220mg/L,SS 200mg/L,色度80倍,pH值6.5-8.5;经该工艺处理后,出
采用阿仑膦酸修饰的金纳米粒子(ALD-Au NPs)作为一种简单的比色传感器对铀(Ⅵ)进行检测。基于磷酸根对铀酰离子的螯合作用,ALD-Au NPs可与铀酰离子形成金属螯合物,诱导ALD-Au NPs
氧化还原方程式是高考重要考点,样式多样但却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的主要口诀:失升氧,得降还,若是剂,两相反。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但常常会复发。在将来,基因疗法可能会改善栓塞后的恢复,而血管内治疗有可能进一步提供设计用来防止动脉瘤破裂的原位释放装置。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Ribourtout等对颅内动脉瘤的基因疗法和血管内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据Am J Med报道,血液循环中低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老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不良呈负相关。
随着对家族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神经元钙通道突变的发现,世界范围内对更常见的普通型偏头痛的遗传连锁和相关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偏头痛与发作性共济失调,癫癎等其他神经科疾病以及与神经元钙通道、线粒体DNA、5一羟色胺受体和转运子、多巴胺受体的突变,以及促血栓形成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但除家族偏瘫型偏头痛外,对偏头痛中的其他遗传相关因素的研究还无确切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