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的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高效的教学。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但实践性知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累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一步内化,并逐步条理化、系统化,直至对教师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设计单元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合理选择和组织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单元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每节课我们都应反思自己所选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所选内容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和启发性。反思教学内容设计是否遵循学科知识系统内在逻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同时也兼顾教学结果。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学生发展产生预期的积极影响是课堂教学的主旨。我们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传统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在于,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测验、相对评价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打分数、定等级甚至筛选学生,从而使评价的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大大削弱。可以根据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参与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主体建构,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个人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重点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如果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方式,显性的如举手发言,小组讨论,隐性的如倾听、思考等。
反思课堂的管理。课堂管理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有意义的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教学的组织管理也难了。传统的“管、卡、压”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了。教师应主动学会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参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就不用管理了。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也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而不思则惘,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的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高效的教学。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但实践性知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累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一步内化,并逐步条理化、系统化,直至对教师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设计单元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合理选择和组织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单元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每节课我们都应反思自己所选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所选内容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和启发性。反思教学内容设计是否遵循学科知识系统内在逻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同时也兼顾教学结果。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学生发展产生预期的积极影响是课堂教学的主旨。我们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传统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在于,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测验、相对评价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打分数、定等级甚至筛选学生,从而使评价的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大大削弱。可以根据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参与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主体建构,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个人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重点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如果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方式,显性的如举手发言,小组讨论,隐性的如倾听、思考等。
反思课堂的管理。课堂管理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有意义的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教学的组织管理也难了。传统的“管、卡、压”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了。教师应主动学会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参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就不用管理了。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也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而不思则惘,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