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7-2018年于我院需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共6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患者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回顾分析患者病例,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对策。结果:所有患者经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75.00%。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部惑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结论:造成重症监护室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护人员要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082-02
就当前阶段而言,重症监护室患者极易出现感染现象,尤其是肺部感染。主要原因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其自身免疫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在临床上对该病患者多数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这就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部分患者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此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这不仅加大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大大增加[1]。本次研究为探析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选取2017-2018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0.32 12.98)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危重症患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所有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感染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采取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差,例如:年龄,性别,体重等。②收集所有患者病例,了解病患的基本情况;例如:基础疾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情况,肺部感染程度等。③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引起患者肺部感染危險因素进行分析。④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标准:患者经48h以上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出现发热,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情况。进行胸部X片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出现进行性增大肺部浸润阴影。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用(%)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发生率
所有患者经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显著高于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部感染相关影响因素
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见表2。
3 讨论
3.1 肺部感染发生原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升,但是危重症患者在成功救治后需在ICU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相关的治疗,在病情好转后才可出院后转入普通病房。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在于病情多数较为严重,且进展较快。为降低患者出现窒息危险,需在进入ICU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但危重症患者因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等原因,加重了患有肺部感染和相关性呼吸机肺炎的可能。
据王宏,王建平,刘学民[2]实验结果表明,入住ICU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细菌微生物感染所致,如:口鼻、消化道、窗帘、呼吸机相关的等都有定植菌;②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所致。③由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气管切开,导致其防御功能不完善,也容易导致肺部感染;④吸痰医疗操作无菌不严格。
3.2 预防肺部感染对策
相关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策预防急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包括:①定期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避免乱用抗生素药物,要根据患者基础病情进行联合用药,同时进行营养补液,在控制患者疾病的同时提升患者免疫力。②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结合患者的病情差异进行护理流程的制定。③护理人员要每日进行ICU的消毒工作,并保证ICU内温度和湿度都处于适宜程度。④每日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必须要执行无菌操作,做好自身消毒工作后,依据规定依次对呼吸机吸痰罐,管道等开始消毒工作。对吸痰管等用品要定期予以更换。⑤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人工气道定期予以湿化,降低患者气道黏膜发生损伤的概率。⑥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温,发热等不良反应要及时采集血液进行化验,根据实验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⑦对患者入住ICU时间进行控制。对于病情好转患者可移至普通病房进行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入住ICU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75.00%。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说明临床医护人员要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综上,对入住ICU的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朱珏针对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危重患者中的效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825-11826
[2]王宏,王建平,刘学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原因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 (14):59-61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082-02
就当前阶段而言,重症监护室患者极易出现感染现象,尤其是肺部感染。主要原因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其自身免疫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在临床上对该病患者多数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这就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部分患者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此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这不仅加大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大大增加[1]。本次研究为探析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选取2017-2018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0.32 12.98)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危重症患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所有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感染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采取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差,例如:年龄,性别,体重等。②收集所有患者病例,了解病患的基本情况;例如:基础疾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情况,肺部感染程度等。③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引起患者肺部感染危險因素进行分析。④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标准:患者经48h以上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出现发热,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情况。进行胸部X片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出现进行性增大肺部浸润阴影。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用(%)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发生率
所有患者经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显著高于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部感染相关影响因素
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见表2。
3 讨论
3.1 肺部感染发生原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升,但是危重症患者在成功救治后需在ICU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相关的治疗,在病情好转后才可出院后转入普通病房。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在于病情多数较为严重,且进展较快。为降低患者出现窒息危险,需在进入ICU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但危重症患者因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等原因,加重了患有肺部感染和相关性呼吸机肺炎的可能。
据王宏,王建平,刘学民[2]实验结果表明,入住ICU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细菌微生物感染所致,如:口鼻、消化道、窗帘、呼吸机相关的等都有定植菌;②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所致。③由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气管切开,导致其防御功能不完善,也容易导致肺部感染;④吸痰医疗操作无菌不严格。
3.2 预防肺部感染对策
相关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策预防急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包括:①定期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避免乱用抗生素药物,要根据患者基础病情进行联合用药,同时进行营养补液,在控制患者疾病的同时提升患者免疫力。②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结合患者的病情差异进行护理流程的制定。③护理人员要每日进行ICU的消毒工作,并保证ICU内温度和湿度都处于适宜程度。④每日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必须要执行无菌操作,做好自身消毒工作后,依据规定依次对呼吸机吸痰罐,管道等开始消毒工作。对吸痰管等用品要定期予以更换。⑤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人工气道定期予以湿化,降低患者气道黏膜发生损伤的概率。⑥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温,发热等不良反应要及时采集血液进行化验,根据实验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⑦对患者入住ICU时间进行控制。对于病情好转患者可移至普通病房进行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入住ICU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75.00%。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在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说明临床医护人员要对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综上,对入住ICU的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朱珏针对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危重患者中的效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825-11826
[2]王宏,王建平,刘学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原因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 (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