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鉴别诊断较复杂的疾病,一经确诊,治疗相对简单,如延误治疗,发展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操作相对有一定困难,处理不当,易出现较多术后并发症。我院外科自2010年3月至今,共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3例,行手術治疗,在手术治疗中我们注重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有效地控制了切口感染,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男67例,女36例。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查体所见和实验室检查。
2手术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取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切口长约3~5cm,常规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局部渗出或脓液不多,用纱布多次蘸净,不要用盐水冲洗,以防炎症扩散。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预计腹腔内有渗出液或积脓时,先切一小口,用负压吸引器吸出脓液,然后切开,切除病变阑尾,吸出脓液,清洗腹腔。手术中只夹系膜,尽量不夹阑尾,避免炎性阑尾腔破裂脓液流入腹腔。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穿孔部位多在阑尾根部和近端。如已穿孔,腹膜炎范围大,术中腹腔渗出多,应彻底清除腹腔脓液或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穿孔如未被包裹,感染继续扩散,则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必须吸净腹腔内脓液,重点是盆腔和髂窝内的脓液,同时用甲硝唑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放置引流管,清洗创口。阑尾穿孔伴发腹膜炎、脓液较多,术后局部炎性反应较重时,可在右下腹放置一引流管,自切口外侧缘引出,但引出时必须在切口全层外侧,避免腹腔内液污染切口。腹膜层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加甲硝唑反复清洗创口,并清除少许被污染的脂肪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缘皮下用丁胺卡那霉素0.2~0.4g进行局部注射。对于脓液较多、污染较重患者术后切口放置橡皮膜引流,在24h后拔除。单纯性阑尾炎组术后对切口也用生理盐水加甲硝唑清洗,预防切口感染,但未用封闭及引流。肾功能不全者不用丁胺卡那霉素局部注射。术后继续支持疗法,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治疗等。引流物要及时拔除,切口要按时拆线,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要注意预防切口感染。
3术中注意事项
3.1切口长度成人以5cm~7cm为合适。显露必须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阑尾,故切口不宜过小。切口过小强行牵拉反致损伤更多的肌肉和深层组织,或因显露不佳,造成手术困难。当然,也不应盲目过大。
3.2寻找阑尾遇有困难时,应注意与有大网膜相连的横结肠和系膜较长、脂肪垂基底较狭小的乙状结肠相区别。然后,沿盲肠端的结肠带向其汇合处寻找,即可找到阑尾。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肠后面,阑尾是否埋于腹膜后。当阑尾有急性炎症与周围粘连,不易寻找时,可取出拉钩,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侧壁向盲肠方向寻找。找到后逐渐分离粘连,提出阑尾。有时阑尾过短,或有时穿孔坏疽后在中间折断,均应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遗漏。凡遇到意外困难,如紧密炎性粘连,不要勉强切除阑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为粘连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扩散感染。
3.3当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时,可切开盲肠外下方的后腹膜,再用纱布包住盲肠向上翻转,露出阑尾后,作逆行阑尾切除术。另若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先用变止血钳在靠近阑尾根部处穿过其系膜,带过两根4-0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在结扎远端1cm处夹一把弯止血钳,用刀在止血钳与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消毒处理后,根据具体情况行荷包缝合包埋或褥式缝合包埋。再用弯止血钳向阑尾尖端方向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
3.4如遇阑尾与大网膜粘连时,应将粘连的大网膜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如与肠管粘连,应仔细分离,切勿盲目硬撕;若与髂动、静脉,输尿管,子宫等重要器官粘连时,更应注意仔细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脏器穿孔。
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镜下,阑尾黏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管壁各层有小脓肿形成,腔内亦有积脓。阑尾周围的腹腔内有稀薄脓液,形成局限性腹膜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经预防感染处理后,切口感染2例,术后一期愈合101例。对阑尾炎术后切口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感染,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治愈率,是一种有效的切口感染预防方法。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手术后,在腹膜和腹内斜肌之间的腔隙有渗液或渗血积聚,是潜在的感染病灶,如果切口有污染其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对103例阑尾切除术采取了预防切口感染措施,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例切口感染患者,在治疗中剪去缝线,扩大切口,排出脓液,清除病灶,充分引流。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氧哌嗪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注射液)进行继续治疗,达到二期愈合。
参考文献
[1]黄家驷.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4.
[2]裘法祖.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2.
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男67例,女36例。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查体所见和实验室检查。
2手术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取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切口长约3~5cm,常规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局部渗出或脓液不多,用纱布多次蘸净,不要用盐水冲洗,以防炎症扩散。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预计腹腔内有渗出液或积脓时,先切一小口,用负压吸引器吸出脓液,然后切开,切除病变阑尾,吸出脓液,清洗腹腔。手术中只夹系膜,尽量不夹阑尾,避免炎性阑尾腔破裂脓液流入腹腔。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穿孔部位多在阑尾根部和近端。如已穿孔,腹膜炎范围大,术中腹腔渗出多,应彻底清除腹腔脓液或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穿孔如未被包裹,感染继续扩散,则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必须吸净腹腔内脓液,重点是盆腔和髂窝内的脓液,同时用甲硝唑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放置引流管,清洗创口。阑尾穿孔伴发腹膜炎、脓液较多,术后局部炎性反应较重时,可在右下腹放置一引流管,自切口外侧缘引出,但引出时必须在切口全层外侧,避免腹腔内液污染切口。腹膜层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加甲硝唑反复清洗创口,并清除少许被污染的脂肪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缘皮下用丁胺卡那霉素0.2~0.4g进行局部注射。对于脓液较多、污染较重患者术后切口放置橡皮膜引流,在24h后拔除。单纯性阑尾炎组术后对切口也用生理盐水加甲硝唑清洗,预防切口感染,但未用封闭及引流。肾功能不全者不用丁胺卡那霉素局部注射。术后继续支持疗法,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治疗等。引流物要及时拔除,切口要按时拆线,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要注意预防切口感染。
3术中注意事项
3.1切口长度成人以5cm~7cm为合适。显露必须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阑尾,故切口不宜过小。切口过小强行牵拉反致损伤更多的肌肉和深层组织,或因显露不佳,造成手术困难。当然,也不应盲目过大。
3.2寻找阑尾遇有困难时,应注意与有大网膜相连的横结肠和系膜较长、脂肪垂基底较狭小的乙状结肠相区别。然后,沿盲肠端的结肠带向其汇合处寻找,即可找到阑尾。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肠后面,阑尾是否埋于腹膜后。当阑尾有急性炎症与周围粘连,不易寻找时,可取出拉钩,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侧壁向盲肠方向寻找。找到后逐渐分离粘连,提出阑尾。有时阑尾过短,或有时穿孔坏疽后在中间折断,均应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遗漏。凡遇到意外困难,如紧密炎性粘连,不要勉强切除阑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为粘连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扩散感染。
3.3当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时,可切开盲肠外下方的后腹膜,再用纱布包住盲肠向上翻转,露出阑尾后,作逆行阑尾切除术。另若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先用变止血钳在靠近阑尾根部处穿过其系膜,带过两根4-0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在结扎远端1cm处夹一把弯止血钳,用刀在止血钳与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消毒处理后,根据具体情况行荷包缝合包埋或褥式缝合包埋。再用弯止血钳向阑尾尖端方向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
3.4如遇阑尾与大网膜粘连时,应将粘连的大网膜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如与肠管粘连,应仔细分离,切勿盲目硬撕;若与髂动、静脉,输尿管,子宫等重要器官粘连时,更应注意仔细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脏器穿孔。
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镜下,阑尾黏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管壁各层有小脓肿形成,腔内亦有积脓。阑尾周围的腹腔内有稀薄脓液,形成局限性腹膜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经预防感染处理后,切口感染2例,术后一期愈合101例。对阑尾炎术后切口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感染,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治愈率,是一种有效的切口感染预防方法。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手术后,在腹膜和腹内斜肌之间的腔隙有渗液或渗血积聚,是潜在的感染病灶,如果切口有污染其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对103例阑尾切除术采取了预防切口感染措施,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例切口感染患者,在治疗中剪去缝线,扩大切口,排出脓液,清除病灶,充分引流。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氧哌嗪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注射液)进行继续治疗,达到二期愈合。
参考文献
[1]黄家驷.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4.
[2]裘法祖.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