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9例高龄患者实施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19例老年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康复出院,门诊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针对性进行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等效果明显,应积极完善并加以推行。
【关键词】 高龄 半髋关节置换 围手术期 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复杂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1]。高龄患者是一特殊的群体,其身体各项机能较弱,对于手术的承受能力较差,大大降低了手术的效果,因此在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护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髋关节置换术的成败[2]。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9例69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实施了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9~87(平均73.4)岁。骨折类型为Garden Ⅲ、Ⅳ型,均为单侧肢体骨折。既往患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1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3例,脑梗塞后偏瘫1例。术前经体格检查及X线拍片确诊,均无手术禁忌证,均行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外手术禁忌症,特别是一些患有老年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稳定基础疾病,做好临时应对措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及常规检查。
2.1.2 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骨折后,往往担心手术失败、不能康复,甚至对死亡出现恐惧,害怕拖累家庭,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应多次和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有关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其紧张、焦虑的心情,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并向患者突出讲解该手术为微创手术,较以往的手术切口小,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2.2 术中护理
手术的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手术过程应熟练、快速、准确,减少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且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兰索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患者术毕返回病房,病房护士向麻醉师及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情况,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分,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注意观察有无呕吐,随时吸出呕吐物与分泌物,避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速度。
2.3.2 体位护理:术后取平卧位,翻身及搬运时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膝下可垫一个薄软枕,患肢展20°~30°,穿“丁字”鞋,保持中立位,防止股骨头脱位。翻身时髋关节同患肢整体托起。
2.3.3 疼痛护理:医护人员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疼痛管理重视患者的疼痛体验,及时进行疼痛评分,积极采用多元化镇痛方案。护士要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释疼痛发生的原因,通过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情绪,减轻疼痛反应。告知患者出现疼痛要及时报告,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精神、躯体上的双重创伤,严重时还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恢复[3]。手术后24h内是患者疼痛最明显的时间,加上患者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弱,在治疗护理措施上应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气促等。术后可给予患者镇痛泵自控性止痛治疗以控制疼痛,期间与麻醉师保持联系直至镇痛泵停止。亦可用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止痛药以缓解疼痛,用药时注意不可药量过大,密切观察用药后效果。
2.3.4 引流管护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切口内积血、积液或感染,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翻身時脱出,负压吸引器放置位置应保持低于切口水平。注意引流液的颇色、量、性质及切口敷料渗出情况,并随时做好记录。术后第2~3天,切口引流液为淡血性液体或引流量﹤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
2.3.5 饮食护理:高龄患者体质差,对手术耐受力差,术后72h内胃肠功能差,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医护人员应仔细了解患者的饮食,鼓励其进食富含维生素、钾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营养全面,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2.3.6 预防并发症及护理
2.3.6.1 有切口感染的危险:因患者已是高龄,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代偿、修复能力减低,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易致切口感染,延迟愈合。而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预防是取得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4]。手术后注意常规监测体温、血象、C-反应蛋白等早期感染的实验室数据,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贫血、药物热等,应及时处理。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24~48h,注意切口换药的时机及场所,更换敷料前后,须注意无菌操作;并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局部皮温、皮肤情况,有无异常渗出,局部是否肿胀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3.6.2 有髋关节脱位的危险: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不正确的搬动、控制体位不严,不恰当的早期功能锻炼等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因此需正确指导搬运、正确摆放体位及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嘱患者手术后严格控制体位,协助患者体位摆放,翻身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并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且制动,两腿间垫软枕,翻身时防止两腿交叉防止内收。盖被不要压在脚上,以免导致外旋。
2.3.6.3 有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形成的危险:因患者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使机体凝血因子增加易造成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4d是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峰期,下肢血栓随时有可能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肺栓塞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教育患者手术后常做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运动,被动按摩下肢肌肉,通过肌肉收缩,挤压血管,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并抬高患肢,促进肢体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严密观察双下肢皮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3.6.4 有压疮形成的危险性:护士应做好压疮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卧床不能自由改变体位,导致骶尾部血液供应差,容易出现压疮。术后予患者卧气垫床,用软垫垫于骶尾部及躯干骨突部;定期少许变动体位,翻身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并加强对骨突部位、足跟处的护理,避免局部受压,必要时帮助患者每2小时抬高臀部1次。勤擦洗保持身体皮肤清洁、干燥;勤翻身动作轻柔;保持床铺整洁、舒适。
2.3.6.5 有便秘的可能性:由于卧床时间长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患者有意抑制正常便意,加上肢体制动与手术部位疼痛、患者的进食时间推移、饮食结构不合理及饮水量不足、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慢等,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便秘引起腹胀、腹痛,影响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飲食以增加食欲,讲解便秘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纠正便秘改善胃肠功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及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促进排便,少吃或不吃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4 康复训练
术后1~3d,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并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踝关节和足趾关节可以进行主动的背伸和跖曲练习。术后7d后患者开始坐位、伸髋、屈髋、屈髋位旋转练习,进一步提高肌力。循序渐进,后立位练习,直至借助行器下地行走。
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不交叉双腿,不卧于术侧,不坐低矮椅子,不弯腰拾东西,不坐在床上屈膝,不爬山等,定期复查,了解关节位置及愈合情况。
3 结果
通过对19例高龄患者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脱位,术后随访6个月~2.5年,平均2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股骨颈骨折患者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手术[5]。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康复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笔者认为,该组病例均采用微创方式,减少了术中创伤,也是成为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杏梅,陈洁.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5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56(4):113-114.
[2]沈克秀.38例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1):40-41.
[3]郭向丽,周玲君,赵继军.术后疼痛程度控制目标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6B):4.
[4]黄燕红.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6):3222-3224.
[5]李静仙.高龄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2,10:2204-2205.
【关键词】 高龄 半髋关节置换 围手术期 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复杂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1]。高龄患者是一特殊的群体,其身体各项机能较弱,对于手术的承受能力较差,大大降低了手术的效果,因此在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护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髋关节置换术的成败[2]。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9例69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实施了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9~87(平均73.4)岁。骨折类型为Garden Ⅲ、Ⅳ型,均为单侧肢体骨折。既往患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1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3例,脑梗塞后偏瘫1例。术前经体格检查及X线拍片确诊,均无手术禁忌证,均行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外手术禁忌症,特别是一些患有老年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稳定基础疾病,做好临时应对措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及常规检查。
2.1.2 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骨折后,往往担心手术失败、不能康复,甚至对死亡出现恐惧,害怕拖累家庭,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应多次和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有关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其紧张、焦虑的心情,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并向患者突出讲解该手术为微创手术,较以往的手术切口小,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2.2 术中护理
手术的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手术过程应熟练、快速、准确,减少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且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兰索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患者术毕返回病房,病房护士向麻醉师及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情况,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分,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注意观察有无呕吐,随时吸出呕吐物与分泌物,避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速度。
2.3.2 体位护理:术后取平卧位,翻身及搬运时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膝下可垫一个薄软枕,患肢展20°~30°,穿“丁字”鞋,保持中立位,防止股骨头脱位。翻身时髋关节同患肢整体托起。
2.3.3 疼痛护理:医护人员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疼痛管理重视患者的疼痛体验,及时进行疼痛评分,积极采用多元化镇痛方案。护士要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释疼痛发生的原因,通过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情绪,减轻疼痛反应。告知患者出现疼痛要及时报告,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精神、躯体上的双重创伤,严重时还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恢复[3]。手术后24h内是患者疼痛最明显的时间,加上患者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弱,在治疗护理措施上应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气促等。术后可给予患者镇痛泵自控性止痛治疗以控制疼痛,期间与麻醉师保持联系直至镇痛泵停止。亦可用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止痛药以缓解疼痛,用药时注意不可药量过大,密切观察用药后效果。
2.3.4 引流管护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切口内积血、积液或感染,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翻身時脱出,负压吸引器放置位置应保持低于切口水平。注意引流液的颇色、量、性质及切口敷料渗出情况,并随时做好记录。术后第2~3天,切口引流液为淡血性液体或引流量﹤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
2.3.5 饮食护理:高龄患者体质差,对手术耐受力差,术后72h内胃肠功能差,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医护人员应仔细了解患者的饮食,鼓励其进食富含维生素、钾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营养全面,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2.3.6 预防并发症及护理
2.3.6.1 有切口感染的危险:因患者已是高龄,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代偿、修复能力减低,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易致切口感染,延迟愈合。而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预防是取得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4]。手术后注意常规监测体温、血象、C-反应蛋白等早期感染的实验室数据,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贫血、药物热等,应及时处理。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24~48h,注意切口换药的时机及场所,更换敷料前后,须注意无菌操作;并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局部皮温、皮肤情况,有无异常渗出,局部是否肿胀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3.6.2 有髋关节脱位的危险: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不正确的搬动、控制体位不严,不恰当的早期功能锻炼等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因此需正确指导搬运、正确摆放体位及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嘱患者手术后严格控制体位,协助患者体位摆放,翻身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并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且制动,两腿间垫软枕,翻身时防止两腿交叉防止内收。盖被不要压在脚上,以免导致外旋。
2.3.6.3 有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形成的危险:因患者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使机体凝血因子增加易造成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4d是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峰期,下肢血栓随时有可能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肺栓塞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教育患者手术后常做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运动,被动按摩下肢肌肉,通过肌肉收缩,挤压血管,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并抬高患肢,促进肢体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严密观察双下肢皮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3.6.4 有压疮形成的危险性:护士应做好压疮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卧床不能自由改变体位,导致骶尾部血液供应差,容易出现压疮。术后予患者卧气垫床,用软垫垫于骶尾部及躯干骨突部;定期少许变动体位,翻身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并加强对骨突部位、足跟处的护理,避免局部受压,必要时帮助患者每2小时抬高臀部1次。勤擦洗保持身体皮肤清洁、干燥;勤翻身动作轻柔;保持床铺整洁、舒适。
2.3.6.5 有便秘的可能性:由于卧床时间长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患者有意抑制正常便意,加上肢体制动与手术部位疼痛、患者的进食时间推移、饮食结构不合理及饮水量不足、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慢等,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便秘引起腹胀、腹痛,影响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飲食以增加食欲,讲解便秘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纠正便秘改善胃肠功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及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促进排便,少吃或不吃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4 康复训练
术后1~3d,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并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踝关节和足趾关节可以进行主动的背伸和跖曲练习。术后7d后患者开始坐位、伸髋、屈髋、屈髋位旋转练习,进一步提高肌力。循序渐进,后立位练习,直至借助行器下地行走。
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不交叉双腿,不卧于术侧,不坐低矮椅子,不弯腰拾东西,不坐在床上屈膝,不爬山等,定期复查,了解关节位置及愈合情况。
3 结果
通过对19例高龄患者微创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脱位,术后随访6个月~2.5年,平均2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股骨颈骨折患者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手术[5]。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康复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笔者认为,该组病例均采用微创方式,减少了术中创伤,也是成为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杏梅,陈洁.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5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56(4):113-114.
[2]沈克秀.38例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1):40-41.
[3]郭向丽,周玲君,赵继军.术后疼痛程度控制目标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6B):4.
[4]黄燕红.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6):3222-3224.
[5]李静仙.高龄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2,10:2204-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