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应尽早地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做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衔接的桥梁。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提起中学生的作文,人们便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虚情假意、空洞无物。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作文教学与其他教学割裂,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在作文训练与作文评改中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非改变这些弊端不可。
一、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衔接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阅读教学课为“例子”指导学生作文。我们知道选入中学课本的都是示范性很强的优秀篇章,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大都要遵循“吸收——摹仿——创造”这一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赏析鉴赏,便会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秀名篇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在无意识的积淀中“摹仿”,需要写作时自然而然地能从潜意识中调出并结合实际加以“重组创造”。这样。“写作程度”自然“没有不提高的”。“但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个‘例子’的作用,讲文章只讲‘是什么’,而对‘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不涉及,读和写严重脱节”(引自林惠贞编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現状和对策》第3页)。这些教师大多架空分析课文,把文章肢解得肢离破碎,从字、词、句到篇,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千篇一律地肢解完一单元后,念几段写作知识,提几条写作要求,便从课本或教参中选一道题塞给学生。这种把阅读与写作完全割裂开来的教法,导致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
其实,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的分析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往往会有些差异。例如,我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的结尾时,同学们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草率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结果产生了分歧,我便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讨论,得出几种结果后布置作文题——-《变色龙续》。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知不觉地他们就被带入了创作的佳境里。
二、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将学生囿在狭小的课堂里,大多搞单纯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王金华先生说:“语文课特别是作文课与其他学科尚应有所区别,就是不能就课本讲课本,一定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水平,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作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那无拘无束的日记、丰富多彩的随笔、畅所欲言的交谈、唇枪舌剑的论辩、文情并茂的演讲和热情洋溢的贺词都是写作训练的好契机;那巍峨的群山、广袤的原野和深幽的小巷都是引起学生遐想的好景观;那在校与同学交往、在家与父母相处,甚至看电视、读报刊、讲故事和听歌曲都是搜集写作的好素材。一句话,只有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处处留意、时时积累的好习惯,才能激发他们去感受生活的美,才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应重视学法
虽说作文练习是学生的事,但也一直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许多语文教师套用了不少文学创作的术语来指导学生作文,什么选择题材、提炼主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之类,一节课下来上得口干舌燥,可学生还是迷迷糊糊不知该如何下笔。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突破现有的陈旧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法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首先,出题目应重视学生的具体实际。拟定作文题目既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又要力争做到让他们掌握命题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式的命题方式。要适当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命题。因为教师命题有时候会不符合学生实际,常常会使学生言不由衷,硬作文章。只有放开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命题,才能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独立创造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选择生活素材,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丰富的生活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应用现有条件开辟第二、第三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锻炼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和善于收集写作素材的能力,学会挖掘生活中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写他们熟悉的生活时,学生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再次,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积极参与评改。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三部曲:“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怕学生改不好,就越俎代疱一边改一边批,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习作上圈圈点点,可是“忙”了一大阵子,学生似乎对老师的一丝不苟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修改和批改都是老师的事。因此,只有把修改和评改文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当“老师”,找出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中的优劣,扬长避短,才能使他们明确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才能使他们在反复的修改和评改中丰富形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只有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参与评改,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习的主体。
综上所述,中学作文教学应尽早地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做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衔接的桥梁。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提起中学生的作文,人们便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虚情假意、空洞无物。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作文教学与其他教学割裂,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在作文训练与作文评改中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非改变这些弊端不可。
一、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衔接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阅读教学课为“例子”指导学生作文。我们知道选入中学课本的都是示范性很强的优秀篇章,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大都要遵循“吸收——摹仿——创造”这一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赏析鉴赏,便会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秀名篇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在无意识的积淀中“摹仿”,需要写作时自然而然地能从潜意识中调出并结合实际加以“重组创造”。这样。“写作程度”自然“没有不提高的”。“但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个‘例子’的作用,讲文章只讲‘是什么’,而对‘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不涉及,读和写严重脱节”(引自林惠贞编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現状和对策》第3页)。这些教师大多架空分析课文,把文章肢解得肢离破碎,从字、词、句到篇,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千篇一律地肢解完一单元后,念几段写作知识,提几条写作要求,便从课本或教参中选一道题塞给学生。这种把阅读与写作完全割裂开来的教法,导致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
其实,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的分析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往往会有些差异。例如,我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的结尾时,同学们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草率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结果产生了分歧,我便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讨论,得出几种结果后布置作文题——-《变色龙续》。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知不觉地他们就被带入了创作的佳境里。
二、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将学生囿在狭小的课堂里,大多搞单纯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王金华先生说:“语文课特别是作文课与其他学科尚应有所区别,就是不能就课本讲课本,一定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水平,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作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那无拘无束的日记、丰富多彩的随笔、畅所欲言的交谈、唇枪舌剑的论辩、文情并茂的演讲和热情洋溢的贺词都是写作训练的好契机;那巍峨的群山、广袤的原野和深幽的小巷都是引起学生遐想的好景观;那在校与同学交往、在家与父母相处,甚至看电视、读报刊、讲故事和听歌曲都是搜集写作的好素材。一句话,只有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处处留意、时时积累的好习惯,才能激发他们去感受生活的美,才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应重视学法
虽说作文练习是学生的事,但也一直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许多语文教师套用了不少文学创作的术语来指导学生作文,什么选择题材、提炼主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之类,一节课下来上得口干舌燥,可学生还是迷迷糊糊不知该如何下笔。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突破现有的陈旧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法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首先,出题目应重视学生的具体实际。拟定作文题目既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又要力争做到让他们掌握命题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式的命题方式。要适当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命题。因为教师命题有时候会不符合学生实际,常常会使学生言不由衷,硬作文章。只有放开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命题,才能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独立创造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选择生活素材,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丰富的生活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应用现有条件开辟第二、第三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锻炼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和善于收集写作素材的能力,学会挖掘生活中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写他们熟悉的生活时,学生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再次,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积极参与评改。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三部曲:“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怕学生改不好,就越俎代疱一边改一边批,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习作上圈圈点点,可是“忙”了一大阵子,学生似乎对老师的一丝不苟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修改和批改都是老师的事。因此,只有把修改和评改文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当“老师”,找出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中的优劣,扬长避短,才能使他们明确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才能使他们在反复的修改和评改中丰富形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只有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参与评改,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习的主体。
综上所述,中学作文教学应尽早地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做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衔接的桥梁。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