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呢?笔者认为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的课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上到手舞足蹈,上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上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都可谓成功的课。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课并不多,下面记几节让我感到快乐的课。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各小组自行组织演员并排演这个故事。有的小组把它演成现代搞笑剧,有的小组则原汁原味把它搬上讲台,学生的表演或夸张诙谐,或惟妙惟肖,大家都乐开了花。最后,在笑声中我让学生总结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抨击了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的人。这堂课很好地抓住了该文段的可演性,既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又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了启发,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游戏课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瑰宝,在复习成语辨析时,我采用了两种当今综艺娱乐节目中流行的游戏形式:一是成语接龙,一是猜成语。成语接龙就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或横行或竖排或斜线进行接龙,接不上的学生就上台为大家表演节目。猜成语则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上台用动作手势或者提示性语言来表达一个成语,而台下的另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演来猜测对应的成语,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成语最多的那一对学生胜出,奖品则是本老师的一副涂鸦之作。一堂原本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课,就这样变得趣味盎然。
  三.歌唱课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中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段要求背诵。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快更容易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它。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做出了一个尝试,让学生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唱这段文字,看谁谱得好,唱得好。我身先士卒地用台湾民谣《兰花草》的旋律演唱了这段文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小周杰伦”郑德福《菊花台》版的演唱获得满堂喝彩,一致公认为最佳。这节课后,经常能在班级里听到各种流行歌曲旋律的唐诗宋词演唱。我微笑着,我明白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再也难不住这些孩子了!
  四.竞赛课
  《先秦诸子选读》范围广,容量大,复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学生自主复习了一段时间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竞赛课: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又各推举四个代表主答。首先是必答题,分别有通假字、解释词语、选择句式等形式,这一部分由每组的四个代表轮流回答;其次为各组代表抢答题,包括解释词语、古今异义词、解释成语等形式,这一部分以各组代表为抢答单位,成员之间可以补答;最后是小组抢答题,包括补充名句、判断句式、文学常识等形式,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抢答,得分计入本组,总分最高的组胜出,并颁发奖品——一袋奶糖。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踊跃抢答,高潮迭起。
  上好一节快乐的课要做到两点:一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现实相结合,让知识贴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二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师生间具备良好的默契度,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认同和信任。两者相结合就能出现手舞足蹈,生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成功的课了。
  
  谭新军,教师,现居广东肇庆。
其他文献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海姆·吉诺特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位社会学教授领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评估他们未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径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位社会地位、身份较高的农民工自城市到偏僻的乡村给“镇长的弟弟”冯知三拜年的逆行之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迂回,打开了一位身份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一、拿侬眼中的主人    拿侬在文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一出场便是石破天惊的。当欧也妮拿刀对抗父亲的图谋时,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
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其能力点包含着兴趣、思想及写作底蕴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其个性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地培养。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黄金因素,是语文素养这顶王冠上的一枚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让文学世界和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语言教育中,在“听说读写”中上好文学阅读课,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实现培养“语文人”和“文学人”的教学目标。言语的形式为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言语的内容为言语作品的内部方面。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