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对女性深层心理空间的开掘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133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通过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构建了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史。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主要展示了人物隐秘的心理状态,并深入挖掘出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关键词: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女性形象 心理空间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林白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通过虚化男性的存在、异性无爱以及杀死父权来构建女性的话语空间。《一个人的战争》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小说以主人公林多米的视角,讲述其三十岁之前极具特色的心灵成长史。故事内容凡俗琐碎,主要由林多米与同性朋友的交往经历、作品抄袭事件、独身冒险游历西南、失败的爱情四个故事组成。作品中,作家的目光聚焦于女性的心理和心灵世界,深入挖掘和剖析人物内心深层隐秘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自我暴露、自我反省、自我沉溺、自我诉说。本文试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通过寻觅主人公林多米的心理状态与童年生活的内在联系,解析原生态家庭对儿童心理性格形成的影响,并结合主人公林多米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史,深入剖析其隐秘的精神状态,从而挖掘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出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一、自恋性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就是一个人的(力比多)从客体身上撤回并转而投注于自己。”自恋现象可分为两种:初级自恋和次级自恋。初级自恋,即婴儿的自恋状态。它是由于婴儿不具有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能力,在他们的意识中主观世界即是全部世界,从而无法建立对象性的情欲客体,因此力比多便滞留在体内。次级自恋则是指精神病态的自恋。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情感关系受挫,从而导致性欲退化,力比多则撤回到自身。一个人的自恋情结的产生与其早期童年家庭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等。早期优越的家庭生活使得孩子形成并且延续不切实际的权力感、价值感,从而唯自己所从。而混乱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缺失则会导致孩子只相信自己,在自我身上寻找安全感。
  《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三岁丧父,母亲因医生职业的缘故经常下乡,漫长的童年时期大都是她一个人独自度过的。无聊的白天,她会偷看那些堆积在阁楼里的狰狞的人体生殖器模具,也会爬上窗子,偷窥妇产科里鲜血与嘶叫共存的女人生产的场景。夜晚来临之前,她早早地躲到床上,用蚊帐隔绝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来寻找安全感,“我靠墙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背上一片冰凉”。在孤独与黑暗中陷入强烈的恐惧状态中,由此,她常常跌落在死亡的梦境中,或是清醒地冥想死亡。童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母爱的匮乏以及孤独险恶的生活状态,再加上成年之后的感情受挫令多米过早进入自恋的次级阶段,并且出现了如孤独、封闭、自虐等一系列特征。这种性格在她未来的生活中居于主导,并且逐渐演变为在自身寻找安全感的自恋情结。
  首先是精神自恋。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纪缺乏应有的关爱,令多米承受了超乎于应有年龄的内在和外在压力,从而在同龄人中显得过于老练、成熟而无法与之相融。“在遥远的童年就穿越了害怕的隧道,她在无数个五点半就上床的、黑暗而漫长、做尽了噩梦的夜晚经受了害怕的千锤百炼,她的身上是伤痕累累的铜墙铁壁,害怕再也进不了她内心了。”与外部世界的不相容或不被接受、内在心理承受力又过强,使得主体对于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情感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越是肯定自己,越是将外部世界否定为混沌、迷乱,从而导致她专注于自我世界,惶恐与外在世界的交流,最终沉溺于自我理想化状态之中无法自拔。小说中描写到多米喜欢独自看电影,这正是由于沉醉、认可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排斥与他者接近的表现。因此,多米的自恋情结是在自卑、惶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病态自我依赖。
  再者为情感自恋。弗洛伊德称自恋为“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地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直接写道:“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作品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男性,如猥琐的狼眼男人、拥有像少女一样红嘴唇的两个无姓名男生、强奸自己的矢村、自私虚伪的导演N先生皆是作为被女性审判的对象出现的。对男性的失望使多米更加沉溺于理想化的自我中,在镜中欣赏自己的裸体并通过自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性欲。在与N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借多米爱坦言道:“我的爱情是一些来自自身虚拟的火焰,我爱的正是这些火焰。”与其说多米爱的是爱情本身,不如说她爱的只是由主体参与并给予其感官和精神以强烈刺激的这种感受,她的爱情与N先生无关。
  此外,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同性恋是自恋变异的一种。多米由贪恋自己的身体逐渐转移到同性的身体之上。在她的感官认知中,女性的身体柔软优美,所散发出的气味洁净清香,皆是一种让她迷恋的感觉。如多米在不经意间与姚琼的肉体摩擦之时得到了如触电般的快感;在南丹身上体会到女性的体贴和巨大的精神抚慰。而在描写与矢村和N先生做爱之时,得到的是疼痛和麻木的感觉,是纯粹的生理欲望的结合。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同样将多米情感上的自恋状态展现得淋漓盡致。
  二、自虐性
  自虐一词最初是由“虐恋”发展而来的。虐恋的英文缩写为SM,是萨德(Sado)与马索奇(Masochism)名字组合的缩写。它是男性和女性在进行性爱之时,施虐方通过对受虐方进行肉体或精神上施暴从而得到快感的性活动。李银河在她的《虐恋亚文化》一书中将虐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自虐则延续了这种通过暴力而获取快感的方式。小说中多次描写女性通过自慰而获得欲望的快感和满足,这种自慰正是具有一定自虐性质的寻求快感的性活动。弗洛伊德在解释“自虐性的重复压抑”时提出过人所具备的厄洛斯和塞纳脱斯两种本能。厄洛斯是人的生之本能或爱欲本能,而塞纳脱斯是包括自虐、自损等表现的趋向死亡的本能。多米经常幻想自己被强奸,幻想自己“被人施以暴力,被人鞭打,巨大的黑影沉重地压在身上,肉体的疼痛和疼痛的快感。”自慰和幻想被强奸正是多米追求爱欲或性快感的厄洛斯本能。   在爱情中,多米一方面承受着N先生欺骗和玩弄的精神虐待,另一方面却心甘情愿地沉沦在这种虐恋之中。爱欲的自虐既与多米童年时期所处的外在险恶的生活环境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其病态成长从而造成心理扭曲的畸形产物。在这种险恶的外在与畸形的内在的双重压迫下,她甚至经常幻想着恐惧和死亡,明知道生孩子要出血甚至死亡,但仍带着恐惧和兴奋的矛盾心态迫不及待地期待这个危险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自卑与绝望在爱欲中占据主导时,这时候死亡的本能便开始占据上风,多米幻想通过流血、死亡来消解生的痛苦。她打掉自己的孩子,在绝望中平静地消解着厄洛斯本能,通过嫁给一个老头子的方式从而毁灭自己堕落为爱情中的行尸走肉。这种自愿受难、自愿禁欲的方式一方面是死亡本能向生存本能妥协的产物,同时也是自虐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封闭性
  小說在描写多米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时,多次用到封闭性这个词语。它本是地质学和数学用语,指事物拘束于内部,不具有开放性。小说将多米置于中心地位,分别通过镜像化的姐妹情谊、在过度自信的打击下封闭自己,幻想与享受性虐待以及对男性的彻底失望来挖掘主人公的深层心理空间,四个没有特定因果关联的故事被罗列在一起,共同指向林多米复杂的心理世界,而其他的人物、情节、时间等服务于主人公,并随着她人生轨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多米的主观世界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服务于主人公的陪衬而存在的。这种叙事是通过聚焦多米的封闭性世界,无意或有意地连带着外在人物组成故事情节进行发展。
  小说将空间作为叙事的基本出发点,从最初童年时多米经常独立生活的房屋、装满人体生殖器模型的阁楼、蚊帐紧闭的床到映照女性裸体的镜子,作者成功地运用空间的变易来推动叙事进程。对于多米来说,房屋或蚊帐内部是自己的精神自由之地,外部则是陌生的泥潭。或者说阴暗隔绝的内部是诸如多米之类内心封闭的人物的象征,而外面则是世俗世界普通人物的象征。“蚊帐”“阁楼”等不仅在物理空间上隔断了多米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而且在精神空间上也封锁了内外意识的流通。在双重阻隔的压迫下,人的生存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最终局限于由自己参与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世界。正如小说中描写的多米“不喜欢群体,对别人视而不见,永远沉浸在内心,独立而坚定”,在多米的自我世界中,他者的喜怒哀乐或客观世界的波澜涟漪对其构不成任何影响。黑暗的隔绝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源点,即使走出那个禁闭的空间,多米依旧是在外面世界跌撞的一个活在自我世界的孤独的个体。
  自卑是封闭性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始终沉溺于个人世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多米逐渐对他者产生恐惧心理,故意与人疏远,顾影自怜。因此,害怕见人便是多米自卑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说光明是热闹、欢乐、交流的象征,那么黑暗则是孤独、凄凉、冷漠的集合。自卑将多米引向一切黑暗阴影的地方,如走路时会沿着有阴影的地方;房间里的窗帘永远处于垂下的状态等。多米曾幻想自己能当一名洒水车司机,因为晚上工作可以避免接触到人和光亮。因此,怕见光也是多米自卑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私是封闭性特征的又一表现形式。自私,是一种从“为我”或“利己”的主观动机出发的结果。当昔日对多米照顾有加的王姓大学室友从上海来N城出差想要拜访她的时候,因不愿暴露自己的生活状况,多米拒绝与其相见。与母亲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要钱,除此之外连一声“妈妈”都是叫不出口的奢侈品。当然,多米的自卑和自私的性格都缘起于她的封闭性,是由于主体内心的封闭所导致的固有表现形式。
  《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林白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运用各种狭小密闭的空间将人物的客观外在和内在心理世界禁锢起来,并始终与人物的成长史相互映照。并通过剖析女性隐秘的内部心灵状态,展现出一个带有自恋、自虐和封闭性的女性的私密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廖莹莹. 9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自恋情结[D].安徽大学,2011.
  [2]林白.《一个人的战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4]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作者:王岩,云南大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珂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乡土叙事在不同作家笔下以多重面貌表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如鲁迅启蒙视域中的《故乡》呈现出凋敝的乡景和庸俗的农民,而茅盾革命视域中的《春蚕》则展示了苦难的乡景和困顿的农民。乡土叙事因作家主观诉求的不同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艺术创造性”,但都是作家力求改变乡土社会现状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乡景叙事 乡民叙事 启蒙 革命  村庄作为一个独立的书写对象出现在“五四”后。“五四”
【摘 要】幼儿美术教育应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创造教育。本文以幼儿园民间艺术“青花瓷”为例,结合实践,从开发途径和运用要领两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将民间艺术“青花瓷”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实现幼儿创造性思维和美术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民间美术;幼儿园教学;青花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127-02  【A
摘要:虽然距离现在的我们已比较遥远,但由于古今在许多方面的相通,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仍然能释放出正能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与责任,戴复古妻的《祝英台近》(惜多才)告诫我们要好好活着,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启示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古典诗词 正能量 人生意蕴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世纪新梦》中写道:“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
摘要: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在七律的形式上进行了重要探索,其首联地名凡四见,为意象密集型七律开辟了道路;颔联则运用陌生化手法,对语言进行了巧妙的折叠,从而在句法上实现了诗歌的多义性;颈联则秋兴有春,虚实共生,同时为摆脱悲秋之风提供了契机;尾联四两拨千斤,七句怀念盛世而一句感叹衰朽,读之令人潸然,无愧于绝唱。  关键词:七律形式 陌生化 多义性  我目的七言诗出现得比较晚,七言律诗更是到初唐才定型
摘 要:《野兔的嘴唇》讲述了在哥伦比亚政府军与革命武装游击队冲突期间被屠杀的平民“野兔”一家,来到暴力屠杀的实施者、自卫队领导人萨尔沃的家中,要求承认其暴行的故事。该剧直面暴行本身,用暴力对人、对社会、对家庭造成的伤害警醒世人。这出戏采用了戏剧表达的复杂化、不确定化的手法,使主题的呈现得以立体化,进一步探讨了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暴力以及是否有可能与暴力实现和解。剧作采用了一种罪恶削平、使罪恶分散化
摘 要: 赵目珍的诗集 《外物》诠释了他的诗歌观念:“诗歌是存在之思向美与哲学的无限靠近”。他的诗歌把“哲思”放在第一位,强调智性写作:从个体的生命体验指向超越的、形而上的人类经验;他从乡村逃亡至城市,又从城市反观乡村进行精神寻根。关于“诗美”,他强调古典与现代的有效对接,用古典语言和古典意蕴嫁接现代意识和现代辞藻,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诗美”可视为诗歌的外延,“哲思”可视为诗歌的内
摘 要:易卜生和契诃夫都是深谙象征手法的戏剧大师,在他们的作品《野鸭》《海鸥》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意象,这种意象不仅仅是对于表层现实的隐喻,更是一种艺术家对于灵魂与艺术的自审,他们在原有戏剧中嵌套另一部戏剧,形成“复象戏剧”,使之达到“元艺术”境界。此种多重意象叠映的戏剧手法对于现代戏剧的构作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野鸭》 《海鸥》 复象 自审 象征 元戏剧  被冠以“现代戏剧之父”的易
摘 要: 山西乡土文学“山药蛋派”作家马蜂的作品《吕梁英雄传》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分别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农民的斗争和生活。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品的人民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马烽 乡土文学 《吕梁英雄传》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电影传奇》是崔永元制片并主持的献给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系列纪录片。在这部专辑中,源于山西乡土文学作家、山药蛋派领军人物马烽
摘 要:汉语表被动的“遭”,在现代汉语是存在争议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均未列“遭”表被动的义项。但在语言实际中,“遭”的某些句型结构可以与“被”替换,用以表示被动。汉语史上,表被动的“遭”已有确例。相较于“被”字句,“遭”的语法化程度不高,动词“遭受”语义的滞留性强,致使“遭”并未演变为纯粹的被动标记。  关键词:“遭”字句 句式结构 被动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词典》 “遭”字條下,
摘要: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是大力推行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所以在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也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做出一定的调整,让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就可以更好地讲解重难点的内容,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网络也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微课成为当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新兴力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