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娄)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jing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和稳定与土壤中各种胶结剂的胶结作用有关,而团聚体胶结剂受土壤管理措施的影响,其中不同的施肥量及施肥措施影响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的胶结剂. 本研究利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肥模式的(土娄)土长期定位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探讨(土娄)土团聚体的形成和分布的机理. [方法]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N)、氮磷(NP)、 氮钾(NK)、 磷钾(PK)、氮磷钾(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SNPK)、 有机肥与氮磷钾(M1NPK和M2NPK)配施共9个处理. 于2011年冬小麦收获前和2013年冬小麦收获后测定土壤团聚体胶结剂,包括真菌菌丝密度、五碳糖、六碳糖、 碳酸钙、粘粒以及游离氧化铁铝. [结果]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团聚体胶结剂的含量. 在0—10 cm土层,长期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也降低了碳酸钙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土壤五碳糖和六碳糖含量,而对粘粒 ( M2NPK除外)、 游离氧化铁以及游离氧化铝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长期施用氮磷化肥( NP、NPK)也显著提高了土壤五碳糖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钙含量,提高了粘粒含量,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对六碳糖、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含量没有影响. N、 NK、 PK处理的土壤五碳糖含量显著提高,粘粒和游离氧化铁含量也有所提高,但对菌丝( PK除外)、 六碳糖、碳酸钙以及游离氧化铝含量没有影响. 10—20 cm土层,长期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与CK相比也提高了五碳糖和六碳糖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和游离氧化铝含量,而碳酸钙、粘粒、游离氧化铁差N不显著. 长期施用氮磷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五碳糖含量,降低了土壤菌丝密度以及游离氧化铝含量,但是六碳糖、碳酸钙、粘粒、游离氧化铁含量与CK没有差N. 长期不施氮或不施磷处理与CK相比,土壤五碳糖、六碳糖、碳酸钙以及游离氧化铁的含量显著提高,但游离氧化铝含量显著降低,而对菌丝和粘粒含量没有影响. 不同团聚体胶结剂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碳酸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氧化铁显著正相关,与五碳糖和六碳糖极显著负相关. 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与菌丝密度、 碳酸钙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氧化铁显著正相关,与五碳糖达显著负相关. [结论]团聚体胶结剂与平均重量直径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碳酸钙是影响(土娄)土团聚体稳定性唯一显著的胶结剂.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为我国今后10年的质量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近年来,石家庄市质监局结合实际,对全市质监系统提出了“强素质
几何元素很早就在服饰中得到运用,发展到现在,或以几何纹饰出现,或以几何图案出现,更是产生了不同的几何造型,以及在服装配饰中融入了大量的几何元素。可以说,几何元素的运用成为了
今晚的月亮亮得惊人抢掠的亮,刀子出鞘的亮。经过下陷的沙滩,我啊,灰暗又干瘪饱满早已升空灵气脱逃,站上天空的额头。
大豆疫霉侵染大豆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以Ypt1基因作为靶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设计了特异性检测体系,整个过程仅需60min,即可通过肉
红麻曲叶病是2012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脉肿大、叶脉变深绿色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
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Potato virus Y necrosis strain,PVYN)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叶脉坏死症状,但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特别是与病毒互作的宿主蛋白研究鲜有报道.PVYN(JQ971975)
2012年6月中旬,LG电子在北京设立了全国首家售后服务直营店。LG电子(中国)售后服务总部总经理金起男表示,售后服务是家电企业的下一个必争之地,将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布局,将售后服务
继6月16日成功赴太空“约会”,神舟九号6月18日与天宫一号顺利“拥吻”,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随后航天员如约入住天宫。
CRN(Crinkler)是一类疫霉菌胞内效应因子,绝大多数CRN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发现大豆疫霉效应因子PsCRN77可以在本氏烟中抑制激发子
2014年从海南省4个市(县)分离获得43株橡胶炭疽病菌,进行病原菌鉴定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有23个属于胶孢炭疽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