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剑雄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本刊编委
2008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有媒体将我列为“五大炮手”之一。我不知媒体确定的“炮手”根据什么标准,不过有一点很明显,即在政协会上提出批评或批评性的建议。从这一点说,政协委员都可以当“炮手”。
政協大会每年只开一次,最多十几天,除了列席人大及程序性的活动外,真正用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时间并不多。像我所在的教育界分两个组,每组三四十人,每半天的实际会议时间是150分钟,人均发言时间不到5分钟。如果长篇大论歌功颂德,谈学习心得体会,不仅时间不允许,也违背了会议安排的本意。我不是说对政府政绩不该赞颂,心得体会不应交流,但这些都可以留在平时或会外说,会上则应以批评建议为主,并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即使是在会外对媒体发表意见,也应该明白媒体和受众希望了解的是什么。如果一味重复政府意见、官方观点,或者无的放矢,空话连篇,岂非南辕北辙?只有大家当“炮手”,才能显示政协的生命力,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
而且政府也希望政协委员们能当“炮手”。试想,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之所以重视政协,就是想多听听对政府工作有所裨益的真知灼见。何况政府的各项举措难以十全十美,需要不断完善,没有批评建议行吗?
既然是政协大会期间的“炮手”,就不能等同于其他“炮手”。作为政协委员,首先必须遵守《宪法》,遵守政协章程,一切言行都不能违背政协的宗旨。简而言之,“放炮”是积极的批评建议,监督政府;是为了补台,而不是拆台;是参政议政,而不是当反对党。
批评的内容和建议的范围,首先应考虑国家大事,而不是柴米油盐一类过于具体琐碎的小事。地方性的、局部范围的事,如果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可以在相关的地方政协提,不应提到全国政协。
政协委员当然应代表人民的利益,但首先应代表自己的界别。各界别都是公民的组成部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各界别还有自己的诉求,本界别的委员不为之说话,难道要其他界别的委员来说吗?政协设立不同的界别,正是为了充分体现各界别的具体利益,进行最充分的政治协商,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政协委员的发言、批评和建议从本界别的利益和诉求出发,是完全正常的,但必须不违反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政协委员了解本界别以外的基本情况。问题是不少专业人士往往陷于搞好专业与做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的两难。另一方面,除了新政协委员组织培训外,政协没有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委员行使职责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法律帮助和辅助人员等。
同时,政协的现有界别并没有覆盖我国各个阶层,就是在一个界别内,也有很大局限性。如我所在的教育界,绝大多数委员是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学党政领导和教授,只有一位中学校长,完全没有中小学教师,更没有来自农村或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学教师。每当讨论到涉及数亿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义务教育时,没有一位委员有实际经验。今后是否需要调整界别,界别内的构成是否需要作相应的变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