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v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学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的论述,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不断做着加法,不断膨胀课堂教学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消化不良的趋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辛苦。在倡导简约高效的年代,我们应该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实又简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真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源。所谓“真实”,就是要找准课堂教学起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体现教学关系的贴切与相长,让课堂展现学情;摒弃“优生撑场面,差生当看客”的课堂表演,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求真地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摘得学习的果实。
  比如阅读《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呢?从何而来?这儿好像没有转折关系。对,学生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阅读困难。于是笔者查阅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原来《草原》的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此时的我才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写景,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的,没有了原文中的第一句,“而并不茫茫”这句话就让人感觉有点唐突,有点意思不明。教学时,当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阅读疑问时,笔者出示了原文开头,帮助学生感受与体会,让他们慢慢享受到了阅读的真正乐趣。
  朴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根。所谓“朴实”,就是要走课堂教学短程路线,用最简朴且又科学的教学手段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课堂返璞归真,让语文课有家常味,走上回家的路。这就更需要教师蹲下身子,由浅入深、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课文。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总让人感觉朴实无华、自然本真。朴实到一个字的书写,自然到一句话的读通。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先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板书后书空课题,并作具体指导:“圆”写得潇洒一点,“的”写得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横长一点。于老师在写字教学中,通过“自身示范—巧妙点拨—学生练写—评价优劣”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再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第一段。当她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遍她虽然读流畅了一点,但又丢了字。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不敢再读了,想坐下。于是,于老师摸着她的头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读一遍,然后重读。相信你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就这样在第八遍中,这个女生终于读得流利了。这个朴实的指导过程,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耐心和对学生真实发展的热切期盼。
  扎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脉。所谓“扎实”,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互动,广阔的教学视野,让课堂丰满高效。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的“嘎羧挖坑”这一段落时,学生往往会对这个“挖”字忽视不见,使之成为阅读的盲点。在解读文本时,一位教师紧扣“挖”,通过品味“挖”的内涵,深究“挖”的缘由,留住“挖”的意境,把散落的嗄羧的行为连成一片,用语言文字构筑了一条生命运动的轨迹,扎实无痕。
  当然,扎实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对人文性的过度挖掘,非语文教学的本体,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不能过分夸大,否则又会走上少、慢、差、费的老路。
  “真实、朴实、扎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彰显语文本色,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无论是课前交流、新课导入、课堂提问还是教学拓展,都简洁明了,浑然天成,其背后是对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深刻了解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载体和精妙运用教学艺术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接地气的语文教学,才是高效语文的
  基础,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其他文献
古人贾岛题诗曾为“推”“敲”二字所困,而北宋王安石,一字改之又改才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修改习作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重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让他们领悟写作的窍门,并尽可能地发挥写作的潜能,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几点操作可行、行之有效的做法。  策略之一:提供范本,修改例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渗透写作的
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六条目标要求中,有两条都是关于汉语拼音的。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长达一个半月的拼音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关,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往
一、导入新课,把握大意  师: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沈石溪的画像)对,他就是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他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出20余部动物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沈石溪所写的经典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板书课题)  师:这篇课文很长,是初一下学期的课文,学起来会有一点儿困难,敢不敢接受挑战?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查、互相教。(课件出示词语: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
【教材简析】  《白鹭》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紧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全文共10个自然段,条理清楚,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流畅传神。作者巧妙地将文字化为图画,突出美感;运用比喻等修辞,使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诗
《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关于父亲有没有贬苹果的意思,一直模棱两可,导致老师们上课时缩手缩脚,没法对学生进行令人信服的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现就《落花生》一文中几个问题探讨如下:一、父亲眼中的落花生和苹果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父亲为了教育子女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拿苹果等来作比较,这样就把做人的道理形象化了,易于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在父亲眼中,落花生和苹果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形象呢?它们之间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表现为投入地朗读、安静地思考、大方地表达、积极地互动,我希望看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这样的状态。语文学习应该追求言意兼得的境界。我国传统文论强调文以载道,我们阅读文章,当然得弄明白其所载之道,但不能就此罢手,还得探究文章是如何载道的,此二者结合方是得意得言。语文教学还得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
去年冬天,偶然的机会,导师推荐我认识了张玲老师。初次见面,不胜欢喜,当时便觉得她“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低头,反观自己,思绪流动:“我究竟要多少时日才能成为这样美的人啊!”  后来,恰得缘分,我住在了张老师家,跟着她实习。她待我如儿女,学习与生活关照得细致、妥帖。我呢,厚着脸皮,也就全然接受了她的好意。那段时间,是我最为颓废的时候,如一丝萤火微光即将湮没在人群中,好在我回家后总能见到皓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从2018年7月起,與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携手,正式启动了爱国主义基地课程研发项目。近日,应黄花岗公园邀请,黄花实验幼儿园部分大班幼儿和家长参加了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烈士”命名的公园路名揭牌及赠书仪式,广州市各界人士共计200多人出席活动。  摄影报道/张丹丹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病态语句甚为苦恼。病态表达之中,“我”字病最为猖獗,成了学生健康表达的“头号杀手”。据笔者调查,一个班中,学生“我”字病的“患病率”高达46%。为此笔者对“我”字病进行了长达一学期的探究和实践。  一、积累病例,诊断病情  何为“我”字病?句子表达中“我”字出现频率过高,时而因“我”陈述到底,时而因“我”重复累赘,时而因“我”衍生病变,导致文字表述不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