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这次专题报道,编辑部收集了中央和各地政府关于“海归”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海归”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海待”的出现与这些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的于隸群秘书长、商会王辉耀会长以及社会服务部庄亮部长。
于隸群:建立权威的留学人员就业服务体系
据统计,1978年到现在,已经有近20万留学人员返回祖国。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以及民族认同感,都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因素。就我们欧美同学会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留学人员都表示愿意回国,只是时间有早晚而已。
对于“海待”,不要仅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同时要看到“海待”只是留学人员中的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海待”?我认为一方面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例如现在自费留学生数量很大,但这些留学人员所学专业是否为国家急需?另一方面留学人员创业、就业服务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欧美同学会一直与海内外的留学人员保持着联系与沟通。我们感觉在对“海归”的扶持上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未能落实的地方;二是留学人员创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不够;三是留学生人事安排的途径和管理办法还不完善,应该整合现有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建立一套权威、畅通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四是避免政府机关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更好地为留学人员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当然,对于“海归”自己来说,也应该多方位就业,做好思想准备,迎接国内的挑战。
庄亮:资金匮乏是“海归”最大创业难题
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一直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就业的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很多地方政府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引进人才,国家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留学人员的积极响应。
但“海归”回国创业中最难的资金问题急需解决。尽管一些留学生创业园区都制定有资金扶持的政策,却没有落实。不少留学人员感觉国家在创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上略显不足,缺乏特别畅通的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
现在欧美同学会正在为搭建“海归”就业创业的平台努力,大家要是有问题找到同学会,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提供帮助。
王辉耀:“海归”的财富是智力上的积累
我认为,在“海归”人才的使用上,首先是用人观念和机制要改变。政府部门应该拿出一些位置招揽“海归”,例如大学生毕业去西部做乡长助理,创业时工商登记的五项费用可以全免,海归也应该同样享受。不要分什么国内培养国外培养,或设置“副教授以上或局级单位证明”之类的限制,观念上的一些东西还需要突破。
此外,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创业园区,但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希望“海归”能回来投资。其实这些人大多囊中羞涩,他们的财富是智力上的积累。我认为完全可以吸引有留学人员参与的企业到园区发展,打破原来的模式,想出一些新的办法。
于隸群:建立权威的留学人员就业服务体系
据统计,1978年到现在,已经有近20万留学人员返回祖国。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以及民族认同感,都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因素。就我们欧美同学会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留学人员都表示愿意回国,只是时间有早晚而已。
对于“海待”,不要仅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同时要看到“海待”只是留学人员中的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海待”?我认为一方面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例如现在自费留学生数量很大,但这些留学人员所学专业是否为国家急需?另一方面留学人员创业、就业服务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欧美同学会一直与海内外的留学人员保持着联系与沟通。我们感觉在对“海归”的扶持上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未能落实的地方;二是留学人员创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不够;三是留学生人事安排的途径和管理办法还不完善,应该整合现有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建立一套权威、畅通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四是避免政府机关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更好地为留学人员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当然,对于“海归”自己来说,也应该多方位就业,做好思想准备,迎接国内的挑战。
庄亮:资金匮乏是“海归”最大创业难题
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一直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就业的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很多地方政府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引进人才,国家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留学人员的积极响应。
但“海归”回国创业中最难的资金问题急需解决。尽管一些留学生创业园区都制定有资金扶持的政策,却没有落实。不少留学人员感觉国家在创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上略显不足,缺乏特别畅通的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
现在欧美同学会正在为搭建“海归”就业创业的平台努力,大家要是有问题找到同学会,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提供帮助。
王辉耀:“海归”的财富是智力上的积累
我认为,在“海归”人才的使用上,首先是用人观念和机制要改变。政府部门应该拿出一些位置招揽“海归”,例如大学生毕业去西部做乡长助理,创业时工商登记的五项费用可以全免,海归也应该同样享受。不要分什么国内培养国外培养,或设置“副教授以上或局级单位证明”之类的限制,观念上的一些东西还需要突破。
此外,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创业园区,但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希望“海归”能回来投资。其实这些人大多囊中羞涩,他们的财富是智力上的积累。我认为完全可以吸引有留学人员参与的企业到园区发展,打破原来的模式,想出一些新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