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对祥林嫂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并以此揭示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意义
  
  “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作为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她是被作为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坚毅、勤劳、安分。但这些传统美德并没有给她换来做人的权利,相反她的这些美德却被封建礼教击得粉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封建礼教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而婚姻悲剧又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今天,我们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对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创作思路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祝福》是鲁迅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所写的作品,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作者用深沉凝重的笔触描写了祥林嫂不幸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闭塞山村的劳动妇女,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在封建地主鲁四老爷家做工。她勤劳、善良、坚毅、安分,对生活的希望是最低微的,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想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她勤劳:做工丝毫没有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虽是女工,确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善良、与世无争:“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勤劳和与世无争的妇女,却偏偏不为整个社会所容。且不说严厉的婆婆,蛮横的小叔子,伪善的鲁四老爷与她对立,剥夺他的人权,摧残她的身心,就是善良迷信的柳妈,镇上那些男人、嫂子与老太太们也不由自主的成为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究其原委,就在于祥林嫂是个寡妇。她的婆婆可以把她当私有财产一样卖到深山贺家墺去,而这更加深了祥林嫂的罪过,造成了她与整个社会的对立。但仍不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别人的冷眼,死后分尸的恐惧,捐门槛仍不能解脱的困惑,终于把祥林嫂压垮了。他被赶出鲁家后,沦为乞丐,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在一片“祝福”声中,她终于“超解”了。
  “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悲剧的缘由。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所造成的社会与个人对立而导致的悲剧。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到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哀无告,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最大恐怖的开始。这是鲁迅深刻的观摩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人们的命运而创造出的一个悲剧世界。作品正是以这种深刻的悲剧力量而震撼人心。这个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因为族权压迫欺凌,夫权剥夺他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残他的心灵,政权则是这些罪恶的黑根子。正是这一条绳索绞死了他。
  祥林嫂的悲剧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悲剧,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祥林嫂个人悲剧,因为祥林嫂本人也是他自身悲剧的创造者。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按理说,封建礼教应该是她反对的对象。可祥林嫂不但没有积极反抗封建礼教,还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她新寡之后逃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是不甘忍受婆婆的压迫。她拼死不愿再嫁不是不愿被人像牲口一样的拍卖,而是她认为“寡妇再嫁”有违封建礼仪的常规——女子从一而终。因此当她再次丧夫失子,回到鲁镇面对庸众的冷脸、嘲讽,鲁四老爷的鄙视、厌弃,她“总是瞪着眼睛”“整日里闭紧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疤,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在她的心目中,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是罪孽深重的。所以她在听信了柳妈的说教,为了赎回自己那本没有罪的“罪”,不惜花大钱十二千去土地庙捐了一条让“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但这条“门槛替身”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地主鲁四老爷眼中的形象,她的手仍然是“不干净”的,仍没有资格去碰祭品。此时,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小说里这样写道:“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但即便如此,她也并没有产生对封建礼仪的怀疑、否定,反而更加剧了对封建礼教“法力无边”的恐惧。封建礼教吞噬了他,但她却是带着对封建礼教的无限恐惧和虔诚死去的。总之,祥林嫂的这种用迷信对付迷信,用善良对付凶恶。用勤劳对付榨取的作为,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点:愚昧、落后、迷信、麻木。这就是祥林嫂的个人悲剧之所在。
  我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就在于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果说从祥林嫂的社会悲剧中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集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与一体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吃人的本质深刻揭露和无情的鞭挞的话,那么,从祥林嫂的个人悲剧中,同样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封建礼教的摧残、毒害却懦弱又麻木的一类劳动妇女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感受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到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在这里,所谓了解社会的黑暗就是要认识黑暗的根源何在?并进一步寻找铲除他的途径。中国几千年来的迂腐而带有奴性色彩的封建礼教使中国国民变得十分麻木不仁,内心的情感极度压抑,人的自我意识完全沦丧,使得友善、怜悯、同情、关爱等等人之固有的美德,都似乎从人们的心目中消失了。在愚昧、麻木的群众身上,政治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封建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认同的。他们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然而他们的麻木与认同,在客观上有维护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从而使得封建礼教更具有稳固性、合理性和“杀伤力”。鲁迅先生正是站在思想的高度,沉痛地感受到了这种积淀在中国人意识中的麻木、冷漠、逆来顺受对于中华民族的危害,才充满着民族的危机感、改革的紧迫感来揭露这种民族劣根性的。
  无可否认,从整体上看,鲁迅先生对于国民的愚昧和保守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而是通过对国民的愚昧和保守进行表现,并时刻注意这种愚昧和保守与封建统治的特定联系,把愚昧作为一种群体意识,一种习惯势力来写。在通过深化对封建礼教揭露的同时,特别注意表现封建礼教同封建统治之间的微妙关系,使这种揭露提高到了对“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揭露、控诉上。
  但是,对于这种愚昧和保守的复合载体——个人来说,鲁迅先生的感情却是复杂的。一方面,对于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痛苦命运,鲁迅是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热情的关切,他深入思考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苦苦寻找着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探求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他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如《故乡》、《一件小事》等。另一方面,由于早年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又使得鲁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的真正力量源泉,他往往较多地注意群众落后的一面,对于他们的愚昧、麻木、懦弱等劣根性仅表现出一种抑郁难抒的苦闷和“怒其不争”的无奈之感。同时鲁迅也深深地感悟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民身上的这些劣根性,中国就永远没有希望。因此,鲁迅先生在创作《阿Q正传》、《祝福》、《药》、《离婚》等一系列小说时,不仅揭露和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且着力于对他笔下的主人公自身弱点的剖析。既写社会的重重压迫给他们造成的悲剧,也写因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而造成的悲剧,表现出“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这一主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下,在教学中结合古典诗歌的一般特点和中学生学习的一般实际,把古典诗歌教好教活,教师就要在诵读过程中对音调、节奏、韵脚进行声调指导,理解过程中对情境、形象、风格给以情意点拨,让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留连忘返。  【关键词】古典诗歌 阅读鉴赏 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    古老的龙的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3000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古典诗歌重要,在于她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光
【摘 要】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语文宝库中的精华,考生若能在写作中掌握和运用,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怎样应用是写作中的重中之重。怎样写好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是广大高考考生的心愿。将原诗文的全部或部分不作任何改动引用到文章中来,并用双引号或独立段落章节标识出来,是为其一法;通过裁剪、修改原诗文中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是为其二法;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
【摘要】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一要求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能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学生投入语文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理念 学习主体 学习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十分清楚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重视我们的主导地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语
【摘要】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如情感式教学法、时尚型教学法、趣味性教学法等,能使你的教学更受欢迎。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法;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尽管登上讲台的时间不长,但我努力在教学中践行自己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被证明很受欢迎,同时,我所带的班级,在考试中一直位列同类班第一名。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情感式教学法。语文应以情为主,对情感的探究应是重
【摘要】在小说写作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必有其经典的肖像描写,本文对几部经典小说中的肖像描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其形象刻画的高超技巧和独具匠心。  【关键词】小说 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 艺术技巧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彰显着小说内容的活气与魅力。成功的人物形象必有其经典的肖像描写,正如果戈理说的“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可见肖像描写应讲求由表及里,即以形之表象,观神之内魂;以“形”显“神”,即有形
【摘 要】历史上对韩信遭袴下之辱解释为志存远大、忍辱负重,此说受到学生质疑。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认为韩信是胆怯而非忍辱负重;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韩信的性格弱点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缺陷。  【关键词】韩信 袴下之辱 胆怯 精神缺陷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一文中韩信甘受袴下之辱的典型细节,流传甚广。“袴下之辱”被用以表现韩信志向远大,能屈能伸;后又被渲染为忍辱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大危机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场危机中,教育研究者理应站在时代前沿,积极思考重大疫情给教育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带给学校发展的关键之一——教师教育——的思考。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学校应采取哪些支持教育工作者的举措?耶鲁大学情商中心研究主任、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科学家克里斯蒂娜·西普里亚诺(Christina Cipriano)和耶鲁大学情商中心主任、
【摘 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不应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摘 要】要弄清“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属于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必须先厘清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这两个概念。由概念的甄别可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属于比喻论证。  【关键词】“五十步笑百步”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给梁惠王讲解治国之道,形象生动。可是,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属于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就连课
据欧洲委员会官网2017年2月15日报道,“伊拉斯谟 ”将扩大覆盖范围,向全球学生和在职人员开放。“伊拉斯谟 ”是一项支持欧洲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的欧盟项目,提供147亿预算以支持400多万欧洲人出国学习、培训以及参加志愿服务。自2015年起,“伊拉斯谟 ”一直资助欧洲和世界其他大学间的学生和在职人员交流互动,而此次“伊拉斯谟 ”将延伸至全球其他非欧洲国家,进一步促进各项交流。该项目由一系列地区